證券時報記者通過調研發現,各家機構在國債期貨運用的深度和廣度上已較前幾年大幅提升,而對市場未來發展,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在了投資者結構的改善上。
由于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是國債現券的最大持有主體,盡快推動這些機構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已成為市場發展的重要課題。
上海耀之資產董事長王小堅認為:“應盡快推進銀行、保險進入國債期貨市場,以豐富機構參與者,使得國債期貨市場交投更加活躍,定價更加合理。”在具體做法上,他建議可以先引入一部分投資能力強的銀行、保險機構,待國債期貨市場流動性穩步提高后,再將參與范圍擴大到全部銀行和保險機構。
東方證券固定收益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吳澤智也表示:“期待國債期貨市場的參與主體更加豐富,希望銀行和保險等機構可以盡快參與進來。”
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機構在期貨上的運用,無非就是用空頭套保來對沖現貨風險,當市場出現下行時,機構在期貨上的盈利可以彌補現貨上的虧損,從而達到套保效果。其實,這只是機構運用期貨的一個方面而已,不能片面理解。
吳澤智表示,未來銀行、保險等更多機構參與國債期貨,也未必都是做空頭套保。由于國債現券往往存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也不排除一些機構的配置策略在國債期貨明顯貼水的時候做多,用以替代現券。
有機構人士提出,國債期貨出現以后,利率債市場機構的投資行為和決策方式或多或少都發生了一些改變。“沒有國債期貨以前,我們參與現券交易,基本上是靠天收,都是傳統的買入并持有。有了國債期貨以后,我們參與現券交易,或多或少會關注期貨的價格,也會用期貨做些套保、套利交易。”他說。
“今后更多機構參與進來,并不僅僅是作為空頭,也可能做多來替代現貨。一方面,機構解決了在現券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開倉的問題;另一方面,國債期貨開倉所占用的資金比現券低的多。這樣一來,用期貨替代現貨,何樂而不為?”一位固收行業的資深人士也表示。
09:41 | 智譜發布GLM-4.5:面向推理、代碼... |
00:06 | 海外業務向好彰顯韌性 浙江鼎力上... |
00:06 | 吉電股份全球最大單體綠氨項目投產 |
00:06 | 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一汽解放打響... |
00:06 | 宏鑫科技:精益鍛造技術撬動多元增... |
00:06 | 暑期檔迎來“黑馬”影片影視板塊再... |
00:06 | 國產單機游戲迎快速發展期:3A大作... |
00:06 | 人形機器人成資本寵兒 量產及商業... |
00:06 | 離境退稅政策持續優化“中國游”熱... |
00:06 | 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先... |
00:05 | 上半年保險業保費同比增長5.3% |
00:05 | 期貨私募資管規模創歷史新高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