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牛市旗手”年報披露開啟。
3月17日晚,國海證券發布2021年年報,這也是A股上市券商出爐的首份2021年年報: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70億元,同比增長15.36%;實現歸母凈利潤7.65億元,同比增長5.41%。
除國海證券外,截至3月17日發稿,A股上市券商中還有20家披露了2021年業績快報,另有4家披露業績預告,24家券商凈利潤均較上年同期增長。在機構看來,當前券商板塊估值與業績、資產質量仍不匹配,建議積極布局,把握財富管理主線及行業龍頭。
加快財富管理轉型
國海證券2021年營收凈利雙增
根據國海證券發布的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70億元,同比增長15.36%;實現歸母凈利潤7.65億元,同比增長5.41%。截至2021年末,國海證券總資產合計758.68億元,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185.65億元。
來源:國海證券年報
2021年國海證券加速財富管理轉型,其零售財富管理業務收入增至12.34億元,同比增長15.62%,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3.87%,僅次于投資管理業務。從細分項目看,國海證券2021年證券經紀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29億元,同比增長6.43%;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規模同比提升141.38%,代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4.24%。
2021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公募化進程不斷提速,對國海證券而言,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在2021年也積極轉型,探索創新產品和模式,打造明星產品,完善全資產產品體系布局。截至2021年末,國海證券共管理170只集合計劃、45只單一計劃(或定向產品)及15只專項計劃,受托資產管理規模701.58億元。
對于證券行業發展,國海證券認為,在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權益化與機構化將是行業發展的兩大趨勢,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持續擴容將為券商機構業務帶來變革與機會。對于中型券商而言,打造專業化精品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才是破局之道。
24家券商2021年業績報喜
截至3月17日發稿,A股上市券商中還有20家披露了2021年業績快報,另有4家披露業績預告,24家券商凈利潤均較上年同期增長。
中信證券2021年營收及歸母凈利潤規模雙雙居行業首位,分別達到765.7億元、229.79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40.8%、54.2%,在前述24家券商中也位居前列。在業績快報中中信證券表示,2021年國內經濟克服疫情影響、持續向好,資本市場蓬勃發展,公司2021年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各項業務均衡發展、穩步增長。
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國銀河3家券商2021年歸母凈利潤也均在百億元以上,分別達到150.13億元、116.13億元、103.49億元,同比增幅也均超過20%。國信證券預計2021年歸母凈利潤上限在105億元,增幅上限為59%。
頭部券商中,東方證券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53.72億元,同比增幅高達97.27%。中小券商當中,中原證券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高達385.57%,不過其利潤規模較小,合計5.06億元;太平洋證券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扭虧為盈。
梳理發現,宏觀經濟向好及資本市場蓬勃發展是多數券商2021年業績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數據顯示,2021年,滬指、深成指、創業板指均連續第三年收漲,全年A股累計成交257.18萬億元,同比增長24.82%。從細分業務看,投行業務、機構業務、資管業務等業務對上市券商2021年業績貢獻較多。另有券商在公告中披露,2021年資產減值損失相比上年減少也是其業績增長的重要原因。
聚焦財富管理主線及龍頭標的
進入2022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回調,但就在本周行情出現強勢逆轉,3月16日、17日兩個交易日三大股指集體反彈,券商板塊行情也明顯回暖。
數據顯示,3月16日,券商指數大漲6.39%,創近7個月來日漲幅新高,中銀證券、華林證券再度漲停,中金公司大漲超7%,中信證券大漲逾6%;17日指數沖高回落最終收跌0.17%,國盛金控連續第二個交易日漲停,華創陽安、東方財富等跟漲。
信達證券認為,2021年券商業績在2020年高基數下穩健增長,預計多數上市券商凈利潤增速超30%,為板塊上漲奠定堅實基礎。兩會定調穩增長,降準降息值得期待,寬松流動性將成為板塊上漲催化劑。當前券商板塊估值與業績、資產質量仍不匹配,建議積極布局。全面注冊制下,把握投行主線投資機會。
在開源證券看來,傳統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占比下降以及股票自營盤配置降低的大背景下,券商板塊整體beta屬性逐步弱化,大財富管理賽道或是券商最強beta品種。對于券商板塊配置,首推大財富管理賽道標的,同時看好低估值龍頭標的。
3月17日,中國結算發布消息稱,為降低市場資金成本,中國結算配合正在推進的貨銀對付(DVP)改革,自2022年4月起將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自18%調降至16%。同時,中國結算自2022年4月起減免兩網及退市公司股份證券登記費、B股及債券非交易過戶費、封閉式基金分紅派息手續費等部分登記結算費用。
有業內人士將此舉解讀為券商業的變相“降準”。經測算,此次調整后,可降低結算備付金約200億元,實現減免及降費約2.8億元。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