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沖擊和互聯網券商競爭,年內香港已有16家券商宣告停止營業,接近2021年全年的17家
編者按:截至5月末,香港正在營運的交易所參與者合計共有627家,處于非營業狀態的則多達72家,創下近年來新高。是什么原因導致香港券商出現了“結業潮”?面對較大的經營壓力,當地證券業協會和政府官員不約而同“問計”金融科技,但又該如何切入呢?目前看問題不少,長遠看任重道遠。
受疫情和市況影響,香港券商展業艱難。數據顯示,非營業狀態的聯交所參與者家數處于近五年來高位水平,更有同行陸續退出。
一直靠街鋪獲客的香港傳統券商正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當地證券業協會和政府官員曾有建言,金融科技可協助提升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或是行業轉型出路之一。
無論是加大科技投入,還是面向互聯網轉型,對香港本土傳統券商而言皆非易事。窘境在于,一是人力和資金需持續大力投入,二是IT人才需求較大但招聘較難,三是互聯網運營理念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來自內地的IT供應商和互聯網團隊切入香港證券業市場,發揮了作用。考慮到內地在技術研發和互聯網運維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他們將通過各自優勢和專長,解決行業降成本、數字化轉型等需求,希望通過金融科技方案減緩“結業潮”的蔓延。
唯有重拾同舟之情,才能重振香港證券業繁榮信心,續寫獅子山精神故事。
結業潮下金融科技比拼
今年以來,香港證券業日子并不好過。根據證券時報記者對聯交所公告進行的統計,今年已有16家證券公司宣告停止營業,接近2021年全年數據(17家)。
總體來看,正常營運的券商數量出現下滑。截至5月末,香港正在營運的交易所參與者合計共有627家,回落至2017年的水平(622家);處于非營業狀態的則多達72家,創下近年來新高,2020年、2021年非營業券商分別為64家、65家。
業內人士指出,疫情導致經營環境惡化是原因之一,更長久且持續的影響是來自互聯網券商的競爭。
一家大型券商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內地互聯網行業在過去數十年高速發展,無論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相關技術和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當具有豐富互聯網經驗的團隊進入香港證券市場,他們將給本土市場帶來降維打擊。正是由于IT持續投入,造成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降低,所以這類券商有條件提供‘低傭’及良好的用戶體驗。”
隨著疫情持續對香港社會經濟帶來較大影響,上述大型券商人士認為,對本土券商而言,無論從抗風險角度,還是提高自身競爭力而言,“科技”都是重要工具,那些仍然靠人手處理落盤及交收的傳統券商,劣勢凸顯。
圍繞金融科技的投入,香港各界自疫情以來一直有探討。早在2020年,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致香港中小券商界同仁的一封信”中稱,金融科技是值得重點探索的范疇,可以在未來協助提升證券業務的效率,同時降低營運成本。他指出,疫情為金融業應用科技帶來很多實踐機會,包括遠程開戶、智能投資顧問、監管科技、網絡安全及跨平臺通信軟件等,都值得業界關注并考慮應用。
香港一家小型券商分析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每家證券公司的經營方針不一樣,所以對科技投入的重視也會不同,“現在越來越多客戶使用互聯網下單,我相信未來一定要用科技輔助業務發展,這是大勢所趨。”
國泰君安國際相關人士表示,2021年國泰君安國際設立金融科技(Fin-tech)業務發展部,提升集團整體的技術創新、數據治理與分析能力,賦能包括財富管理在內的核心業務高質量發展,年內相關投入按年上升21%至1.33億港元。該人士表示,接下來會加大對人力、資金、技術資源等全方位投入,將數字化轉型與金融科技應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本土券商轉型遇“港囧”
但要看到的是,IT投入并非易事,需要持續的經驗積累及資本投入,其效果也不意味著立竿見影,這對于現階段才開始考慮加大科技投入的香港中小傳統券商而言,實在是不折不扣的“港囧”。
香港證券業協會2022年資本市場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0%的會員機構認為成本升幅最大的是資訊科技的投入。據了解,本土傳統券商網上業務相對落后,有券商嘗試互聯網轉型,但設備、人力、運營投入非常大,另外行業也有不少同行競爭。
談及香港證券業IT現狀,長橋首席運營官、聯合創始人胡國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證券業的基礎設施一直處于尚待革新的狀態。”他解釋,由于金融行業和互聯網或云計算技術行業之間的門檻比較高,一方面互聯網IT人員很難跨入金融行業,另一方面金融行業的技術迭代不及互聯網領域迅速,尤其在產品設計以及相應的功能研發上,所以香港券商行業的數字化實力整體較支付等其他金融領域來說,仍存在提升的空間。
而香港當地IT供應商解決券商的需求有限。據了解,香港證券業IT供應商主要分成幾大類,比如柜臺供應商、資訊數據供應商、交易前段系統服務商等。大型券商核心系統大多采用第三方,也有的會自研系統。中小型券商IT能力弱,預算有限,一般使用上游通道商系統或通過軟件采購模式拼裝使用。券商采購當地IT供應商會面臨成本高、系統繁冗陳舊、用戶體驗差等問題。
前述大型券商人士談到,本土IT供應商主要是做標準化服務,難以提供更多定制化內容。
胡國文表示,目前香港證券業IT供應商不在少數,但一家證券公司基于不同業務需求會采購不同的第三方技術,一旦券商要做業務創新,就需要協同各個IT供應商,需要花去大量時間成本和溝通成本。此外,現有的交易及行情數字化解決方案,也并不足以賦能本地傳統券商來與香港市場現正流行的幾家頭部互聯網券商競爭獲客和運營。
此外,香港本土傳統券商能否轉變理念,提高對金融科技的重視,亦是重要問題。總部位于內地的券商IT系統供應商令克軟件總經理黃磊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整體來看,香港本土券商相對于中資、外資及互聯網券商來說,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不高、IT投入預算低、創新進展慢。
他談到,小型券商因為預算及經營理念的原因,不愿意投入資金去開發上線一整套的終端交易等線上系統,甚至開戶仍是線下模式。另外一部分的中型券商則處于觀望,一是對外來業務的不確定性很難讓管理層作出決定,二是這部分香港券商還沒有發現大環境的改變,所以維持現狀。
另有受訪人士提到,IT人才是關鍵要素。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在疫情影響下,香港各行各業提高線上服務能力,這意味著IT人才招聘需求大增,市場供不應求。而這些IT人才薪酬較高,傳統中小型券商在薪酬方面并無太大優勢。
內地經驗“出海”賦能
盡管掣肘較多,但受訪人士普遍對香港證券業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倍感信心,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空間很大,這里面既有香港證券市場的開放度和現階段各券商數字化程度等因素,也有市場倒逼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內地IT供應商持續進入該市場,有了更多經驗可以分享。黃磊表示,相比香港本土IT供應商,內地金融科技公司具有多重優勢,比如國內互聯網技術人才儲備多;具有豐富的數字化轉型落地經驗;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較高。
在胡國文看來,當下香港證券業的發展狀況,正是互聯網從業人員切入合作的好時機。他談到,長橋團隊中有不少從業人員具有在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企業的供職經歷,對云計算、互聯網的打法有更深的認識,“我們過來后發現可以賦能這個行業,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近期,長橋在現有的證券經紀業務之外,推出了一站式互聯網證券交易云服務解決方案,是香港首個基于云原生架構所推出的全托管、SaaS化的解決方案。該方案集成銀行、股票、期權、基金等多類業務通道服務,以及KYC/AML等數字合規服務,覆蓋從APP、證券交易,到客戶關系管理、智能營銷,以及合規風控、清結算等前、中、后臺券商全系統類服務,并支持行情報價、資訊及分析等數據類服務。
胡國文從“降本”角度向證券時報記者解釋,大部分香港傳統券商的機房主要是放在他們自己的辦公室,需要高額成本運維機房。在抵御能力上,基礎設施及人力資源均未滿足保障需求。
“所以我們第一個出發點就是讓本地機房‘上云端’。一是具有更穩定、更安全的數據網絡環境,二是IT運維成本大幅降低。比如有一些券商,我們可以幫他們節省大概80%的成本。在目前的疫情環境下,降低成本是這類傳統券商的重要訴求。”胡國文說。
互聯網思維亟待重塑
IT基礎設施只是一方面,在具備互聯網經驗的從業人員眼中,香港本土傳統券商還缺少互聯網運營思維,數據管理意識薄弱。
在采訪中,胡國文向證券時報記者指出,香港大部分傳統券商對于互聯網運營打法的感知尚欠缺,比如用更低成本做好用戶運營,“畢竟‘用戶運營’是一個互聯網行業的概念,涉及用戶畫像、用戶行為分析,以及券商基于用戶數據后匹配給用戶相應的信息。”
在他看來,長橋不只協助降低成本,還可以幫助合作券商增加效益。他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相較IT而言,香港傳統券商的強項在金融創新能力上,而在市場層面的用戶運營及服務,是這個行業原本所缺少的。
“長橋希望從柜臺到中后臺以及APP端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來幫助傳統券商在縮短研發周期之外,解決其運營客戶的需求,提供數據管理工具,讓券商能夠直觀地挖掘到處理客戶留存以及新增的方式。同時,也希望把互聯網式的實際案例經驗分享給合作券商,比如如何以低成本有效獲客,如何場景化運營,如何引導用戶提升投資認知,讓合作券商能夠獲得行業比較領先的APP體驗與互聯網券商體驗。”胡國文說。
據胡國文介紹,從長橋接觸的合作券商意向來看,無論是中小型券商,還是大型中資券商,它們對于數據的運營需求比較高,希望通過對運營數據的管理來更好地了解客戶,從而在互聯網運營方面實現快速成長。胡國文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有客戶在接入長橋系統后,基于全新的交易體驗和各類增值服務,客戶流失大幅減少,同時在遭遇近一年多的客戶流失后又出現了難得的用戶新增,這對于合作券商而言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令克軟件證券業務線總監吳曉夜談到,以令克為例,在向港美股券商提供服務時,也能對其運營賦能,在滿足便捷交易的基礎上,整合營銷工具、智能投顧、智能選股等,并通過運營中臺的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給予運營分析支持,以便給投資者提供更精準、匹配的服務。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