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許孝如
2021年,生豬期貨成功上市,謀劃多年的廣期所也即將落地,期貨行業一片欣欣向榮。如何看待期貨行業這一輪的發展?期貨公司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期貨公司的經營改善能否持續?近日,廣發期貨董事長趙桂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重點回答了一系列問題。
“期貨公司的經營改善,必須向專業化、機構化出發。資本金限制是目前期貨公司發展的‘攔路虎’,期貨公司要做大做強,關鍵要具備資本實力。”趙桂萍說。
客戶需求多種多樣
服務實體產業接地氣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是廣發期貨成立28周年,您擔任廣發期貨董事長多年,能否講講您與廣發期貨的故事?
趙桂萍:我于1992年進入資本市場,1993年加入廣發證券,負責籌建廣發證券的第三家營業部,正當我帶著團隊風風火火拓展業務時,1994年廣發證券的創始人陳云賢博士找我談話,準備把我派到廣發期貨。
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做市場調研,不巧的是,我1995年到廣發期貨任總經理、1996年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就遇到了國家對期貨市場的嚴厲整頓,要求證券期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期貨交易所合并,本來滿腔熱情準備到一個新領域大干一場,就被迎面澆了一盆冷水。
后來經歷了期貨市場的清理規范,我一直擔任廣發期貨的董事長至2002年。2007年接受集團的安排,我重回期貨公司任董事長至今。其中2014年,我任廣發期貨專職董事長,全身心投入到期貨市場。
在我看來,期貨市場的客戶需求更為復雜化和個性化,對我們的工作形成挑戰,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著創新的動力和激情。
這個行業最大的成就感在于很接地氣,我們服務實體經濟、產業客戶和高凈值客戶。公司現在全力向機構化轉型,每次去拜訪客戶都要做大量細致的工作,盡可能地滿足客戶綜合化需求。去年疫情期間的經歷,更驗證了期貨公司可服務實體經濟,滿足大量的產業需求。
行業迎來重大機遇
期貨公司走專業化路線
證券時報記者:去年,期貨市場迎來了一輪快速發展,成交量、成交額、保證金均創歷史新高,怎么看待期貨市場的這一輪發展?
趙桂萍: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最典型的數字是客戶保證金增長到8000多億。回顧歷史,2007年我兼任董事長時,整個期貨行業保證金規模很小。
2015年,由于股指期貨的火爆,保證金上升到將近4000億,2016年股指期貨受限以后,保證金有所回落,之后一直停留在一個平臺期。
2020年,保證金規模又突破了這個平臺,對期貨市場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第一是市場資金進來了,第二是客戶資金結構發生變化。當年一個重大的轉折就是機構風控意識增強了,很多產業客戶主動打電話要求開戶,他們認為面對國際和國內的大環境,需要利用期貨市場做風險防范。
此外,上市公司以前參與期貨市場并不多,而2020年,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超過200份公告,宣布公司開展或加大期貨套期保值業務,所以服務好客戶不愁市場不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期貨公司經營改善能否持續?
趙桂萍:期貨公司的經營改善,必須向專業化、機構化出發。第一,整合期貨公司的資源,期貨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專業化,通過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業務以及投資咨詢業務等,滿足客戶需求,盡可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第二,在專業化、機構化的追求下,對期貨公司的現狀,包括人才體系、考核機制都要進行嚴格的考量,看看是否符合市場競爭的需要。此外,期貨公司要重視風控體系建設。
期貨公司三類分化
資本金成為攔路虎
證券時報記者:您覺得目前期貨公司有哪些困難和挑戰?您對期貨公司的未來定位有哪些思考?
趙桂萍:以前期貨公司通常被認為只是個通道,但現在期貨公司相當于商貿的資本中介,需要拼資本實力,比如我們還有境外公司、開展風險管理業務等,資本的改善、凈資本的提升愈發重要,特別是頭部的期貨公司,未來面臨的挑戰很大一部分在于資本實力的強大與否。
對于期貨公司的未來定位,大概率要分化,目前有150家期貨公司,需要整合發展為三類期貨公司。第一類是綜合化期貨公司,即擁有綜合化業務的能力,包括資產管理業務、境外業務等,這是期貨行業的頭部期貨公司;第二類是朝著綜合化目標發展,某一項業務特別出色,但也不放棄其他業務的期貨公司;除此之外的,屬于第三類期貨公司。
設立廣期所意義重大
證券時報記者:謀劃多年的廣期所最近進展加快,成功落戶南沙,廣發期貨也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廣期所的落地對期貨行業和期貨公司的發展,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
趙桂萍:對期貨行業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加速品種創新。廣州期貨交易所作為“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可以有別于國內其他四大交易所,與實物產品和金融期貨衍生品形成互補,上市航運指數期貨、天氣期貨等另類品種,從而加速期貨品種創新。此外,也可以憑借已有的優勢,發展碳排放權衍生品市場。
二是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作為經濟大省的廣東,制造業活力較強,這表明工業產業鏈需求較為旺盛。在廣州設立期貨交易所,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期貨市場工具,引導企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提升期貨市場為企業風險管理服務的能力,促進廣東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良性循環。
三是進一步擴大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廣州期貨交易所設立之后,可以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推出新的期貨品種與服務,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嘗試,不斷拓展服務的空間、提升服務的能力。
同時,廣期所的設立對期貨公司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廣期所的設立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完善廣東金融版圖,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廣期所設立后,新的期貨品種推出,將增加機構對期貨市場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能力;對于期貨公司而言,期貨市場品種的增加,將帶來新的業務增量,提升盈利能力。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