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大多數所謂宏觀判斷,都是錯判、誤判,無非給市場增加了噪音而已。
付建利
越是經濟低迷期,似乎大家越是癡迷于談論宏觀經濟。歲末年初,各種策略會、研判會次第召開,好不熱鬧,各路經濟學家、宏觀策略首席,各類投資者,似乎談起宏觀經濟和宏觀趨勢都津津樂道,誰都可以對未來指點一番、研判一番。遺憾的是,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大部分人的大多數所謂宏觀判斷,都是錯判、誤判,無非給市場增加了噪音而已。其實,投資者也好,企業家也罷,無論何時,更加關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比什么都重要。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因為經濟增速下滑導致企業破產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間接或觸發因素。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巨型企業的隕落,不是因為宏觀經濟環境不好,而是因為企業生產的產品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永遠是變化的,在某一個時段能夠極大滿足消費者的產品,很可能到了另外一個時段就被消費者徹底拋棄了,不是因為消費者不忠誠,而且因為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太有限、產品迭代太慢!市場和消費者才是真正的考驗者和評判者,即便是國內一些中小企業因為出口下滑導致關門,從本質上來說,也并非因為宏觀經濟下滑導致,而是由于企業太依賴于過往的出口路徑。
實際上,宏觀經濟的上下波動是很正常的,無論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經濟增速永遠保持高速度,而且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優化升級,企業如果“路徑依賴”過于嚴重,在安逸的日子里失去居安思危的意識,不去加大研發生產更多滿足消費者的產品,很可能在經濟下滑時撐不住,又或者因為競爭對手推出了顛覆性的產品,從而失去了競爭力導致企業倒閉。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唯有那些具備狼性,不斷提升技術含量、加強管理、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企業,才能活下來、活得好。
在當下的中國經濟環境之下,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正在進行,因為出口和投資下滑導致一些企業業績急速下滑或者倒閉,本質上并不是因為宏觀經濟增速下滑,而是因為這些企業沒有跟上產業升級的步伐,轉型的動作太慢,生產的產品適應不了消費者需求,最終企業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現象?;蛘邠Q句話說,一些不具備自我革新能力的企業,原本就應該死掉,只不過,經濟增速下滑加速了這些企業的死亡。經濟下滑只是觸發因素,而非決定因素。
動輒拿經濟下滑為企業倒閉找原因、說事兒,其實是掩蓋了企業的不作為、企業領導人的不思進取。當企業領導人堂而皇之地以經濟下滑為自己的不作為開脫時,本質上,這樣的企業領導者是缺乏內省精神的,或者說,他根本還沒摸到做企業的“大法”。任何優秀的企業,都不會害怕經濟周期的波動,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市場空間不言而喻,在這樣的大市場里做不好,根本上是自己的無能和原地踏步。相反,那些優秀的企業家,在經濟寒冬期會加速苦練內容,在企業管理、品牌塑造、客戶黏性、產品功能、研發等方面全面發力,讓企業的筋骨更強,抗御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更強,這樣的企業,本質上來說,和經濟周期的波動沒有絲毫關系。
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找理由,是企業做優做大做強的不二法門。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當我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談論宏觀經濟時,貌似很專業,可能我們更多地是在享受投資的“參與感”,而不是“獲得感”。投資本質上還是享受企業成長的紅利,老老實實研究具體的上市公司,學會給企業定價,明白估值和業績增長之間的匹配度,知曉該如何決策投資的性價比,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投資的正道。那些整天把宏觀經濟分析判斷放在嘴邊的人,可以肯定,沒有幾個能夠把投資做好。他們更多是演講家,不是實干家。當然,職業的宏觀經濟研究者除外,擁有獨立分析體系和方法論的經濟學家除外,這些宏觀經濟分析者,總是能夠以自己獨立的分析和嚴密的邏輯,給予我們啟迪,這樣的宏觀經濟研究,在當下的市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無論做企業,還是做投資,讓我們少一些“重在參與”,多一些“重在獲得”。
(作者供職于證券時報)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