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的微循環系統,發揮著最基礎、最充分的物質交換功能,維護著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
木木
學過初中生理課的人大約都知道,微循環系統對人體至關重要,它的運行狀態在基礎層面決定著人體的存在狀態。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關注身體、關注健康,往往都本能地聚焦于一些大器官的狀態,很少有人會關注自身微循環的好壞。
這個重要系統之所以很難引人關注,一是其藏身機體的最底層,人的感覺力很難觸及這種深度和細微處;二是這個系統很“抗造”,遇到問題,一般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或勉力而為,或迂回曲進,總歸是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盡量不惹麻煩,總是這樣不痛不癢,當然就仿佛根本不存在。有此一二,也就難怪人們對此無意識,即使因為這個系統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終致一些重要器官出現狀況,引人注意、惹人擔憂的也是這些器官的安危,人們的注意力一般很難顧及這個微系統。
相關的專業研究早就證明,人體的許多健康問題,根源都是這個微循環系統出了問題;如果能把注意力、保障力集中于此,采取的手段、措施集中于此,保障身體健康往往能事半功倍。保證這個系統的健康,其實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難事,首先要在意識上重視,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其次,要保證營養供應的通暢,不能做戕害這個系統健康的事情,比如,抽煙、喝酒之類的不良嗜好,都能對這個微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只要微循環系統足夠健康,人體的健康就有最基本的保證。
人體如此,城市經濟體系也一樣。在這個體系中,其實也有一個這樣的微循環系統,深入在城市經濟的最底層,發揮著最基礎、最充分的物質交換功能,維護著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流動攤販、馬路經濟,就是這個微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微循環系統在經濟整體運行中充分發揮作用,除了有非常重要、能力極強的解決就業的功能外,還具有由此而來的釋壓功能,當經濟及整個體系遭遇極端情況,微循環體系比較充分的就業功能,能在相當大程度上釋放整個經濟、社會系統的壓力,既能發揮救急當下的積極作用,對未來發展也產生作用面廣泛、更基礎的積極作用。
除了這些重要功能外,這個微循環系統還有一個更不引人注意但又格外重要的作用,即商業人才的訓練、培養功能。老徐的朋友老鄭,二十多年前準備“下海”經商之前,為了“鍛煉膽量”,領了七八歲的兒子,拎個塑料水桶,跑到家附近的永定河引水渠邊上,先從水渠里拎捅水上來,就站在路肩,高舉了手臂搖著毛巾招呼往來的車輛擦車。父子倆路邊兒擦車,整擦了一個暑假;然后,老鄭就毅然決然地一猛子扎進了“商海”,撲騰了二十多年之后,除了自己站穩,還幾乎把全村兒的人都招呼到北京來。
當年,永定河引水渠邊上的擦車大軍,大約也算得上京城一景。在這些“流動攤販”、“馬路經營者”的隊伍里,既有老鄭這種雄心勃勃、“磨刀霍霍”的人,也有許多初來北京還有點兒找不著北的謀生者,還有相當數量的城市下崗者。這種幾乎沒有成本,只需自備兩條毛巾、一個或大或小的水桶——有的連桶都沒有——就能干起來的買賣,既解決了這些人或迫切、或不太迫切的現實需求,更為許多人未來的新生活積攢了“第一桶金”。
老鄭們用自己的生活,詮釋了“攤兒經濟”的重要性,其實,在更早一些的時候,擺在前門樓子附近的大碗茶攤兒,已經大大方方、挺胸昂頭地宣示過自己存在的意義。對城市經濟系統而言,這種深入社會經濟基質層的“微經濟”、微循環系統,意義巨大,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經濟方面的積極意義之外,在文化、精神層面,也蘊含著巨大的人文價值,畢竟許多外鄉人接觸一個城市、認識一個城市,往往就是由此開始的。
因此,5月2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的消息——“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就極具積極意義,既具經濟方面的積極意義,也對社會、文化方面有積極影響。至于“微經濟”、微循環系統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更有耐心、且有針對性地一一予以解決,也是對社會管理體系進步歷程中一個極大的促進,也很有意義。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