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間,滬深兩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實施細則的征求意見稿,整個周末討論聲不斷。行業也從細則中找到了一些關鍵要點,對上市公司的回購操作會帶來實質影響:
第一關鍵點是明確了回購時間:公司因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而進行股份回購的,要求公司的回購期限不得超過3個月。
第二關鍵點是明確上下限比例:回購股份方案中,必須明確回購數量或資金總額的上下限,且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不得誤導投資者。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10月份以來共有168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預案或是回購方案通過股東大會,以回購金額上限計算,累計回購金額達524.68億元,若以回購新規細則中“回購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計算,至少有262.34回購資金在路上。再加上中國平安550億元的回購下限,潛在回購資金下限將達812億元。
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不少公司已發布的回購方案(包含預案)與上述要求不符合:
步長制藥、蘇寧環球、東軟集團、渤海租賃、江河集團、盛和資源、連云港、中國應急等8家公司在回購方案中均未提及回購下限,新天科技、百川股份2家公司回購方案中未提及回購上限。
太龍藥業、中儲股份、瀚葉股份、柳藥股份、東睦股份、金科文化、中設集團、紅蜻蜓、時代出版、超訊通信等40家公司回購上限超過回購下限1倍多。
中國平安的千億是關注焦點。公司10月29日公告,擬酌情及適時回購公開發行的境內、境外股份,回購總額不超過總股本的10%。以平安1.1萬億市值計算,按照公告中10%回購上限計算,回購資金約1100億元。按照“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要求,平安回購資金下限將達550億元。如果平安發布回購預案,顯然應該對上限下限做出明確安排。
數據顯示,2014年-2017年四年間回購股份金額分別為91.99億元、109.30億元、50.30億元、98.69億元,僅2016年回購金額超過百億,四年累計回購350.29億元,而今年回購金額達359.45億元,已然超過過去四年。
關鍵點一:護盤式回購期限不得超過3個月
在回購細則發布之前,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上市公司股價低于其每股凈資產,或者2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幅累計達到30%的,可以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進行股份回購,被市場稱之為護盤式回購。
值得注意的是,23日發布的《回購細則》中,上市公司實施回購的期限雖然由半年延長至一年,但對護盤式回購進行了嚴格監管:
公司因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而進行股份回購的,要求公司的回購期限不得超過3個月。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上周(19日-23日)至少有6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回購預案,其中不少均與護盤式回購有關,如:
思美傳媒:鑒于近期公司股票價格出現較大波動,公司認為目前股價不能合理體現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
同濟堂:近期公司股票價格持續低迷,不能合理反映公司的價值;
廣譽遠:綜合考慮公司近期股票二級市場表現,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基本面的判斷;
永悅科技:基于目前二級市場股價持續低迷,不能合理反映公司的價值,為提振投資者信心,維護公司股東特別是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推動公司股票價值的合理回歸。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司回購期限均為6個月或12個月。
關鍵點二:必須明確回購規模上下限
回購新規細則中明確規定:
上市公司在回購股份方案中,必須明確回購數量或資金總額的上下限。以10月份以來發布回購預案或是回購方案通過股東大會的上市公司來看,不少回購方案中并無回購上限或下限。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步長制藥、蘇寧環球、東軟集團、渤海租賃、江河集團、盛和資源、連云港、中國應急等8家公司在回購方案中均未提及回購下限,僅明確了回購上限。
新天科技、百川股份2家公司回購方案中未提及回購上限,僅明確了回購下限。
此外,中國平安10月29日晚間公告,擬酌情及適時回購公開發行的境內、境外股份,回購總額不超過總股本的10%,平安公告中也未提及回購下限,顯然與回購新規細則要求不符。
以步長制藥來看,回購方案最為“豪氣”,回購上限為20億元,步長制藥已于10月26日通過股東大會,但根據最新回購進展公告顯示,步長制藥回購股份事項的相關手續正在辦理中,尚未開始回購公司股份。
關鍵點三:回購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
回購新規細則中還對回購上限和下限進行了明確:
回購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以10月份以來發布回購預案或是回購方案通過股東大會的上市公司來看,至少有太龍藥業、中儲股份、瀚葉股份、柳藥股份、東睦股份、金科文化、中設集團、紅蜻蜓、時代出版、超訊通信等40家公司違反該條規定。
具體來看:
太龍藥業回購上限超出下限最多,達11.5倍,回購下限為2000萬,但回購上限高達2.5億元;
中儲股份、瀚葉股份和柳藥股份回購上限均超出下限9倍;
回購上限均超出下限4倍(包含)的還有12家公司,分別是東睦股份、金科文化、中設集團、紅蜻蜓、時代出版、超訊通信、東方材料、海興電力、通威股份、蘭州民百、和邦生物、同濟堂。
關鍵點四:至少812億回購資金在路上
進入2018年以來,市場行情持續下行,A股整體估值不斷下移,面對自家公司股價持續下跌,甚至偏離公司真實價值,多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是高管紛紛提議回購股份維穩股價,并以真金白銀實施,致2018年成為A股回購大年。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截至11月25日,A股市場共有586家公司實施了股票回購,累計回購50.86億股,累計金額達359.45億元,回購家數、回購股份數、回購金額三大數據均創下A股歷史紀錄。
2014年-2017年四年間回購股份金額分別為91.99億元、109.30億元、50.30億元、98.69億元,僅2016年回購金額超過百億,四年累計回購350.29億元,而今年回購金額已然超過過去四年。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以來共有168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預案或是回購方案通過股東大會,以回購金額上限計算,累計回購金額達524.68億元,若以回購新規細則中“回購上限不得超出下限的1倍”計算,至少有262.34億元回購資金在路上。再加上中國平安550億元的回購下限,潛在回購資金下限將達812億元。
有分析認為,根據回購細則,回購資金來源可以是“閑置的其他募集資金”,在可以“買賣”自家股票的情況下將很有意義。目前上市公司銀行理財的總額超過萬億,且民營上市公司的銀行理財大部分都是閑置募集資金,回購想象空間很大。
關鍵點五:護盤式回購半年后可再賣出
回購新規細則顯示:
上市公司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進行的股份回購,在持有半年并履行必要的決策程序后,可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賣出。上交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一安排主要是為上市公司平衡好股份回購和日常經營的資金需求,提供更為靈活的市場化手段。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類情形下的回購往往源于市場出現較大幅度波動,難以事先預計。公司在短期內籌集資金實施回購,可以避免股價出現連續非理性下跌,但也可能面臨比較大的資金壓力。在此情形下,允許后期通過二級市場賣出所回購的股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市公司的后顧之憂,有利于公司董事會做出快速反應和決策,以維護公司價值和股東權益。
此外,在具體制度設計上,征求意見稿對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出售回購的股份做了嚴格限制,公司如想利用此操縱股價并非易事:
一是回購完成6個月后才可減持,嚴防出現“短炒”行為;
二是須提前15個交易日前進行減持預披露,保證股東知情權,確保股東可以提前賣出股份;
三是敏感信息窗口期不得進行減持,限制上市公司利用信息優勢不當減持;
四是嚴格限定每日的減持數量,保證正常交易秩序;
五是限定股份賣出申報價格,避免拉低市場正常交易價格。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