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帷幕拉開,如何以年報為窗口,強化對市場的全局監管,一直是一線監管的重要課題之一。證券時報記者從深交所獲悉,針對部分上市公司操控業績、嚴重誤導投資者,深交所深入研究業績操縱相關典型案例和慣用手段,打出“組合拳”,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據介紹,濫用會計判斷調節利潤、非公允交易、虛假交易是上市公司常見的操縱業績的手法。針對這些業績操縱手段,深交所打出監管“組合拳”,建立了提醒警示、風險監測、調查追蹤和違規處分等立體化的監管體系,有力打擊操縱業績違法違規行為。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指出,為做好2018年年報披露監管工作,深交所已經制定了周密的年報審查計劃。
破除業績操縱障眼法
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為達到配合大股東減持、實現承諾業績或完成業績指標等目的,不惜采取多種手段操縱業績,嚴重誤導投資者。
其中,濫用會計判斷調節利潤就是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以某公司通過“低估”退貨率這一會計項目實現調節利潤為例,該公司在產品競爭力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定期報告前一年退貨率已經陡增至52%,但是為“粉飾”業績,該公司僅以定期報告前三年退貨率的平均數作為當年預估數,退貨率存在嚴重低估的可能性。
針對這一情況,深交所在年報問詢函中質疑該公司未充分預估當年銷售大幅退回的風險,要求會計師就公司收入真實性執行的審計程序作出說明,嚴格督促公司對退貨率采用更加謹慎的預估方式。最終,該公司按照上一經營年度退貨率與前三經營年度退貨率平均數孰高原則對退貨率進行估計。
最終事后證明,上述公司報告期實際退貨率達37%,遠高于原預估數。
據深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此以外,非公允交易、虛假交易同樣是上市公司常見的操縱業績的手法。
具體到操縱業績“套路”,在非公允交易上,部分上市公司通過關聯方或形式上無關聯但有實際利益安排的第三方,對上市公司進行利益輸送;虛假交易方面,部分公司則通過虛增資產,將體內的資金以購置資產的名義轉到體外,再以客戶付款的名義流回公司。
為破除業績操縱“障眼法”,深交所“對癥下藥”,在非公允交易上,深交所向多家公司發出多封問詢函,并要求會計師對有關交易進行核查,并在掌握了相關線索后,進一步采取有效監管措施;針對虛假交易,對發現的可疑線索,抽絲剝繭、尋蹤覓源,證實利用虛假交易操縱利潤,并且已經對多家公司進行了嚴厲處罰。
構建立體化監管體系
筑牢上市公司年報監管工作的安全防線,需要構建立體化監管體系。
深交所相關負責人指出,針對上市公司層出不窮的業績操縱手段,深交所打出監管“組合拳”,建立了提醒警示、風險監測、調查追蹤和違規處分等立體化的監管體系,有力打擊操縱業績違法違規行為。
首先,在年報披露前向會計師發函,提醒其重點關注風險。2018年年報披露前,深交所全面排查存在大額商譽減值風險、年底突擊交易、承諾期業績未達標或精準達標等風險點的上市公司,向相關年審會計師發出關注函110余封,提醒會計師重點關注風險,勤勉盡責履行審計程序。
第二,建立財務報警指標體系,多維度排查業績操縱風險。從交易手法的角度,深交所重點關注期末虛假回款、虛增收入、大額異常關聯交易、大額異常資產處置、大額海外銷售等風險。從操縱業績可能結果倒推的角度,深交所重點排查預付賬款、在建工程、存貨,應收賬款等資產類科目的異常波動,以及減值準備類科目異常等。
針對異常線索,深交所刨根問底,向相關公司多次發出年報問詢函。
第三,積極開展監管聯動,構建立體化監管網絡。2018年,深交所向證監會上報41條審計評估違規線索,發出提請證監局協助調查函39份、提請稽查局調查函36份。
第四,以嚴監管促規范,引導市場相關主體歸位盡責。對財務造假的當事方以及未能履行勤勉盡責義務的中介機構,深交所嚴格按照《股票上市規則》給予相關責任主體紀律處分。2018年,深交所對未能按期披露定期報告、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的多家公司予以紀律處分,并處分了8名注冊會計師,涉及4家會計師事務所。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會計監管一直是深交所信息披露監管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給投資者一個真實的上市公司”的重要抓手。為做好2018年年報披露監管工作,深交所制定了周密的年報審查計劃,對商譽余額較大且標的公司業績精準達標等風險點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排查和問詢方案,對高風險公司實行雙重審核、重點關注,合理運用監管工具箱,及時上報違規線索,強化監管聯動,堅決遏制利潤操縱,全力凈化市場環境。
23:53 | 騰訊2025年一季度營收超1800億元 ... |
23:53 | 峨眉山A積極探索“低空+科創+旅游... |
23:53 | 雪龍集團優化海外市場布局 積極尋... |
23:53 | 多家上市公司迎機構密集調研 技術... |
23:53 | 強監管“嚴”字當頭 貴州轄區獨董... |
23:52 | 美線航運現“搶艙熱” 運價短期或... |
23:52 | 東山精密擬約1億歐元收購法國GMD集... |
23:52 | 印制電路板行業持續火熱 上市公司... |
23:52 | 儲能市場化改革“破立并舉” 開啟... |
23:52 | 上交所2024年債券交易百強機構名單... |
23:52 | 險資“多線并舉”加大入市力度 有... |
23:52 | 自由現金流策略受關注 公募機構持...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