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幅震蕩后,自上周第三個交易日開始企穩反彈。與此同時,各路資金也開始借道基金回流。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近50家公募基金公司發起自購,實際自購金額超過20億元;上周多只股票ETF迎來資金大舉流入;部分QDII基金因為額度限制,不得不對涌入資金開啟“限制申購”模式。
多家機構認為,高層的明確表態再次彰顯了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的決心,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隨著極端情緒逐步消散,市場終將回歸基本面。
公募基金大舉自購
在近期市場波動加劇的時刻,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信心,公募自購的步伐也在加快。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近50家公募基金公司發起自購,實際自購金額超過20億元。
3月18日,中歐基金發布公告稱,將于3月18日起的30個交易日內,使用固有資金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及基金中基金(FOF)合計1.5億元。完成這次投資后,中歐基金今年以來自購旗下產品總金額將達到2.6億元。
3月17日,天弘、易方達、交銀施羅德、中庚、中加等多家基金公司也陸續發布了自購公司旗下權益類基金的公告。其中天弘基金公告稱,公司于3月17日運用固有資金1億元投資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并承諾持有時間不少于1年。據了解,天弘基金本次主要認購了旗下天弘創新成長、天弘互聯網、天弘醫藥創新、天弘云端生活優選4只主動權益產品,其中認購天弘醫藥創新的金額高達4000萬元。
睿遠基金日前也公告稱,將于3月18日(含)起10個交易日內使用固有資金申購旗下公募基金,擬申購金額合計不低于1.5億元,持有時間不少于5年。
除了自購以外,多只公募產品放寬了大額申購上限。3月17日,睿遠均衡價值基金發布公告稱,該基金限制申購及定期定額投資金額由1萬元調高至10萬元。同日,睿遠穩進配置基金發布公告稱,自3月18日起,限制申購及定期定額投資金額由2萬元調高至10萬元。
資金借道ETF和QDII抄底
市場大幅震蕩后,各路資金借道ETF大舉回流。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上周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份額增長17.25億份,在所有股票ETF中排名首位;華夏恒生科技ETF、博時恒生醫療保健、易方達恒生國企ETF、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等多只ETF份額均增長超過8億份。
按照上周成交均價計算,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恒生科技、華夏恒生科技ETF、博時恒生醫療保健、易方達恒生國企ETF、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分別獲得8.35億元、4.87億元、3.96億元、6億元、3.36億元資金流入。
拉長時間來看,3月以來,多只港股ETF份額均出現大幅增長,其中,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份額增長80億份,按照0.44元的成交均價計算,本月以來已有35.5億元抄底資金涌入這一基金。此外,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華安創業板50ETF、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的份額也均增長超過10億份。
除了ETF,主投海外市場的QDII基金也獲得各路資金熱烈追捧。不過,由于涌入資金過多,不少基金不得不開啟“限制申購”模式。
3月9日,易方達基金發布公告,宣布暫停旗下8只QDII的大額申購,每只產品單日認購上限均為300元。3月8日,交銀施羅德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指數型證券投資基金也宣布,自3月8日起暫停申購(定期定額投資)業務。交銀施羅德基金表示,基金境外證券投資額度接近上限,為穩定基金規模,追求平穩運作,因而宣布暫停申購。
反彈之后市場怎么走?
專業機構的信心源自何方?
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復盤A股市場歷次調整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的表現可以發現,除2008、2018兩次極端熊市行情之外,市場的平均調整時間為57天,平均調整幅度為23.1%。但調整后反彈行情平均能持續240天,反彈幅度平均可達33.5%。換句話說,每一次“深蹲”都是為了跳得更高。
蜂巢基金投研團隊表示,目前市場的流動性危機基本解除,但是否還有市場底,也即在本次反彈后二次探底,具有不確定性。“不過我們能確定的是,很多股票在下跌之后已經回到了估值較低的位置,而目前國內政策對股市利好,基本面也仍然強勁,當前不宜再盲目殺跌,如果有二次探底,反而是加倉的時機。”
反彈之后市場怎么走?華夏基金認為,當前的風險偏好水平已經收縮至2011年相近區間。從結構上看,成長景氣方向仍將是后續反彈的領漲方向,繼續看好新能源車、半導體、光伏、有色金屬、醫藥等板塊。
嘉實基金表示,我國整體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并沒有改變,隨著各方面政策的陸續出臺,預期會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進一步的積極作用。在投資方向上,從中長期角度來看,仍堅定看好綠色電力、智能汽車、生命科技、新興消費等具有高成長空間的投資方向;從中短期角度,依然維持后市結構性機會豐富的判斷,相對看好穩增長領域的基建股,經濟復蘇主題中的物流、航空、農業,以及高景氣的新能源、半導體等板塊。
海通證券荀玉根團隊研究認為,滬深300指數自元旦以來至3月18日最大跌幅達20.5%,全年的低點可能已經出現,隨著市場環境出現積極變化,市場將進入到填坑行情之中。穩增長將是本次填坑行情的主線,穩增長政策發力有望直接帶動新老基建投資的增長。新基建則是短期穩增長與中長期經濟結構調整的平衡點,具體關注低碳經濟和數字經濟領域;此外,還可關注低估的金融地產券商等板塊。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