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謝謝張總,具體有什么新的動作,我們第二輪再說,第二輪就是談到新動作了。習總書記說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這既是一種繼往開來的能力,也飽含著更上一層樓的殷殷期待。我想知道,咱們公司在十九大之后都有些什么新動作?或者說有什么創新的舉措?我們先從實業公司來說,最后王總來點評一下。
張斌:從我們企業來講,十九大之后其實戰略跟我們上一個5年的戰略是一致的,就是融合全產業鏈。所以我們更重視,十九大之后,包括習總書記提到的精準扶貧這些方面,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在上游的積極建設,現在在云南有一些珍稀動物的養殖基地,包括一些道地藥材的種養殖基地。通過在當地進行一片工廠的建立,跟當地的農戶進行緊密的結合。其實更重要的是為工廠在原材料的品質上能夠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我們在東北也是包括鹿茸、人參等等也在布局,實際上整個就是要講綠色,講環保,從上游原材料的品質上,經濟建設上,包括我們在土里面找的所有種植的東西,全部要對它的土壤、農藥殘留都要進行指標的控制,來去檢測農藥殘留,檢測重金屬的控制,來提升我們所有產品的品質,因為這也是我們老百姓的一些需求。
剛剛科大訊飛江總在講人工智能,我們實際上在中醫的人工智能方面也有一些布局。剛才江總說得很正確,其實中醫實際上三千年來,他確實也是大數據,很多的舌診、面診、脈診,實際上都是通過不同的人大數據統計出來的。但是中醫的古籍太多了,學五年中醫的人古籍不一定完全記住,能學一本,把《傷寒論》學懂,都能看幾百種病。但是從《黃帝內經》到我們這3000年下來,中醫的古籍、典籍、文獻,還有包括經方、名方五萬多首,沒有一個人能夠記得住,就是國醫大師也記不住。但是機器人不一樣,機器人通過學習的能力,把所有的文獻通過學習以后,它可以把所有的文獻跟經方進行鏈接,最后能夠通過舌診、脈診和面診這些診斷出來之后,能夠給你把五萬多的經方里面最適合的方子評價出來,所以這個我們也在這方面去做。實際上最終還是要從消費升級來講,就是滿足更多的人對中醫的消費需求。現在國醫大師才60個,現存的活著的只有45個,好醫生太少,需求太大。如果通過機器人能夠解決智能的診斷,它把所有的典籍都學會了,可能比很多國醫大師都厲害。每一個人都有個體差異,所以我認為,未來的中醫機器人跟國醫大師可能是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不斷的相互影響,往智能化方面發展。其實最終想在下游為我們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服務,中醫藥的服務。
張亮:下面有請我們江總說說科大訊飛有什么新動作?
江濤:這幾年來,科大訊飛做的事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因為科大訊飛18年前成立的時候,當時我們團隊定了一個目標,讓所有的機器設備,比如說手機、汽車、電視、玩具等等像人一樣能聽會說,當時我們定了這個目標。這十幾年走來,應該說在能聽會說方面,機器已經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水平了。昨天我參加了央視的一個活動,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一整部六集的電視紀錄片叫做《創新中國》,由機器,由人工智能來配音。我當時在臺上發言的時候,我說是用這個技術,科學和藝術之間,向已故的配音員李毅老師致敬,做了他的音庫。語音識別這幾年發展很快,我剛才在臺下的時候,很多朋友都說在用我們的語音識別,越來越多的設備能聽會說。當前最大的機會是能理解,會思考。說兩個術語,在人工智能里面是兩個分支,一個分支叫做感知智能,計算機能聽會說,能看會說。人工智能學習人的感知的能力,比如我們的耳朵,我們的眼睛是用來感知外界的。但是比這個更有挑戰的是認知智能,什么是認知?我們的閱讀理解,我們看到文字能理解,邏輯推理、分析歸納、知識表達,這些是人類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機器通過深度學習的算法,通過規模化的數據,認知能力是人工智能突破的點,也是下一步挑戰的目標,應該說這幾年已經開始苗頭出來了。
我舉幾個例子。一個是在教育領域,科大訊飛做的人工智能系統,已經能夠像老師那樣批改孩子寫在紙上的作業和卷子,不光是客觀題,還包括中英文作文這樣的主觀題。大家都知道,批改作業,批改卷子是我們一個典型的腦力勞動,這個腦力勞動的過程,通過海量數據的持續推動,通過學習一流專家、一流老師的知識和經驗,機器現在在這個點上已經超過了大部分的老師。在醫療領域,去年11月份衛計委正式宣布,2017年的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總共53萬人參加,這個考試滿分600分,如果拿360分就能拿到醫師資格證。這個考試里面不是簡單的從題庫,像我們的駕照考試那樣,每年題庫都不一樣,專家組每年都出新題。這里面就是典型的大量的臨床具體問題,比如說病人甲的癥狀一二三四五,你應該采取哪些診療措施。病人乙的化驗結果,有這么一個指標,那么一個指標,你應該給他吃什么藥。
現在機器能做到什么程度?去年考試,在衛計委安排的正式進行了公證,我們的人工智能系統在有線、無線的網絡全部斷網的情況下,現場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要進行推理,最后做出判斷,考了456分。這是什么概念?去年參加的有50多萬考生,他們都是學了5到8年的專家領域的人士,超過了他們中間的90%多,應該說人工智能系統已經初步具備了當全科醫生的潛質。
現在在很多領域,比如機器看肺部的CT,科大訊飛連續幾次刷新了世界紀錄,已經達到三級甲等醫院放射科醫生的水平。前幾天這一輪深度學習理論框架的奠基者,在一次會議上他就說,從現在開始,應該停止培養放射科醫生,整個進步的速度是很快的。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司法領域,去年在上海高院進行了試點,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們內部叫206項目,這個項目是解決什么問題?有八大類案子在不斷的增長,只要你把這個案子的相關信息輸入到系統里面去,這個系統就會告訴你,這個案子的證據鏈是不是完整,證據鏈當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東西,這個案子涉及的類似的案例,從各種案例庫中給你找到最接近的。相關的法條,從浩如煙海的各種法律規章當中找出來這幾個法條相關。最后給法官三個建議,該定什么類型的罪,該判多少年,該罰多少錢。應該這說套系統極大的節約了這些法官,這些腦力勞動者過去判案要查多少卷宗?現在機器就可以大幅提升他們的腦力勞動生產效率,這些都是依賴于認知智能。
所以我剛才講,現在到這個時間點上,人類的腦力勞動產能將會有一個巨大的爆發,核心的突破就在認知智能上,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清晰的看到,未來幾年它會深刻的改變每個人的學習,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改變每個企業的經營,改變政府的決策方式。當然,對我們整個社會的就業結構,也會帶來巨大的影響,人類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張亮:謝謝。接下來我們請伊利集團的張總說一說伊利有什么新的動作?
張軼鵬:剛才有嘉賓在第一輪話題的時候已經點了我們這一輪的題,就是在新時代對于主要矛盾的論斷,在十九大已經明確了,就是人們對于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我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我覺得我們都要面對這個問題。
對于乳品行業的伊利集團來講,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營養健康的乳制品,如何保證我們的健康,實際上是我們的基本需求,也是終極目標,這個話題,剛才張斌總和各位都提到了。對于我們來講,對于消費需求的滿足,面對消費升級這樣一個背景,伊利集團前面有交待,就是我們在不斷的洞察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實際上這種洞察也是持續不斷的,而且目前的這種洞察的技術手段方法越來越多。除了前面剛才講的我們利用現在大數據的分析,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去了解、分析我們目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實際上我們消費者還有很多潛在的消費需求。這種消費需求,是他自己目前也無法畫出清晰畫像的。我們要用更精準的數據,來不斷的挖掘潛在的需求,這個需求實際上是個體消費者說不清的,但是群體消費者是有潛在需求的。
舉個例子,我們剛有固定電話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會有一種產品叫手機。但是有了手機,有了移動通訊工具以后,我們每個人都會使用它。所以說對于乳制品消費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通過這樣的技術手段,要畫出未來消費者精細的消費需求的畫像。另外,有了我們的目標,我們對于產品研發的技術,其實前面也提到了這樣的話題,這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怎么去實現創新?怎么去實現產品研發?我覺得不僅僅要依靠我們全球的技術手段,我們全球的智慧資源。更重要的,我們還要結合不同的消費群體,實現不同的創新。也就是說,在需求端是滿足供給端的,這是起點,是原點。所以我們覺得,這方面的創新應該是需求端創新,捕捉消費者,洞察消費者的技術創新手段很重要。
我們的研發能力實際上也隨著對生命科學,對我們產品不斷的創新,也不斷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在聚集全球資源的同時,實際上我們也輸出了一些自己的管理方法。實際上我們在實行國際化戰略的同時,我們也有汲取和分享,是這樣一個過程。講到全球化的問題,實際上伊利集團這幾年全球化的步伐從亞歐美到大洋洲都實現了布局。織了這么幾張網,一個是前面講到的智慧創新的網,另外一個就是一張營銷的網,還有就是產業布局的一個網。這三張骨干大網,實際上已經讓我們在這四大洲實現了國際化的布局。未來如果有什么新動作的話,實際上我們在國際化的戰略發展方面還會更深入和更具體。實際上這也是在新時代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們一直在做的。總書記也說,“一帶一路”沿線是流淌著蜂蜜和牛奶的地方,而且“一帶一路”沿線也是為了更好的滿足更多人的健康需求。董事長潘先生在2017年有一個自己的愿望,這個愿望也是我們所有伊利人的愿望,就是讓世界共享健康。我想未來這個愿望,2018年會有很多新的動作。
黃清:在新時代我們的關鍵詞是高質量發展,我們的關鍵句是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業。具體我們怎么做?我們一個就是要成為打好三大攻堅戰的先鋒隊。大家知道,一是污染防治的攻堅戰,與我們傳統能源的科技創新是緊密相關;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軍,因為我們的煤炭行業,煤電行業都是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行業;三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頂梁柱,因為我們的煤炭、煤電、煤化工、物流都是中國最基礎的實體經濟;四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國家隊,剛才我也介紹了,在這次1月8日的獎勵大會上,我們有兩項科技成果獲得了一等獎;五是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的排頭兵,“一帶一路”的建設是我們國際化的一個核心戰略,我們在全球的布局就是圍繞著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
具體我們重點抓一項工作,一是扎實推進戰略性重組,剛才張總說了,我就不多介紹了;二是要積極的推進專業化整合,重組了之后整合是關鍵;三是加強和改進董事會的建設;四是嚴控投資的風險;五是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的戰略科研任務;六是大家很關心的,要加強市值關系,增加股東回報。
由于時間原因,我就不展開來給大家匯報了。
張旗:我們是二三十年的企業了,在踐行產業升級和轉化上面我們也在不停的努力。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上面,我們建設青山綠水環保上面,我們有能力,也會努力做更多。剛剛黃總說煤炭企業要做節能環保,同時我們也另外增加一道保護線,因為我們在土壤的、空氣的整個環保產業,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上面技術非常好,在很多省的新舊動能轉換上面也做了很多貢獻。還有在整個影響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的高鐵上面的高鐵智能化上,整個同方占的市場比例和做的貢獻也非常好。所以在2018年開始,我們準備金融和產業希望能夠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張亮:剛才五位所在的公司都有些新的動作,他們都介紹了。王總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又是重陽的投資總裁,在你眼里面,在經濟學家的眼里面優質的上市公司是什么樣的?你關注他們哪些新動作?有沒有值得你關注的新動作?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