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立良
“在夯實行業監管和標準建設的基礎上,也應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對機構的引導作用以及消費者對機構的社會監督作用。”1月16日,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黃艾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明確各主體責任,形成主體間良性互動、共融發展的態勢,多層次的金融科技制度規則體系才能建立起來,并為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保駕護航。
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向券商下發《網絡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計劃(2023-2025)》(以下簡稱《安全提升計劃》)征求意見稿提出33項重點工作,目前仍處于意見征求階段。
補齊金融科技行業標準短板
“多層次的金融科技制度規則體系主要指構建包括行業監管、行業標準、機構自律、社會監督等在內的多主體參與、有效協同的治理體系。”黃艾舟稱,2022年國家層面密集出臺金融和數據的頂層制度規范,正是從行業監管方面對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比如2022年10月份央行下發《金融領域科技倫理指引》,對于日益凸顯的數字鴻溝、技術排斥、算法歧視、隱私泄露等科技倫理挑戰進行政策指導和積極應對;2022年12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即“數據二十條”,作為第一份數據要素基礎制度文件,在數據產權、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領域提出了原則性或方向性的要求。金融作為數據流通最為活躍的行業之一,“數據二十條”的出臺從制度層面為金融領域的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等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據黃艾舟介紹,在行業標準方面,2022年2月份,央行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金融標準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多項金融市場標準化建設要求,涉及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證券期貨、綠色金融、金融科技、數字貨幣等多個領域。在金融科技領域,規劃明確提出穩步推進金融科技標準建設。具體而言,要加強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物聯網等標準研制和有效應用,引領金融科技規范健康發展;深入實施金融科技發展指標評價標準,為自律組織實時發布發展指數提供支撐;推動金融領域科技倫理治理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函證數據標準,促進函證數字化穩步發展。預計“十四五”期間補齊行業標準短板,激發企業標準活力將是金融科技的重大發展趨勢之一。
證券行業安全運行扎緊“籬笆”
黃艾舟認為,《安全提升計劃》是對《證券期貨業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中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全面加強”這一目標的有效承接,同時也對如何提升行業數據安全治理以及網絡安全防護能力給出了有效的實施路徑和落地方式。
“《安全提升計劃》立足行業當前薄弱環節與共性問題,同時又對國家、行業網絡安全合規熱點領域以及證券企業實際高風險領域的安全管控進行了充分的銜接與響應。”黃艾舟表示,近兩年,隨著行業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穩步落地推進,以及國家與行業在網絡安全領域的監管和指導不斷加強,證券企業在數字化建設上不吝投入,對網絡和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整體網絡安全管控取得了長足進展,行業整體安全運行態勢平穩。但是隨著業技融合、新技術與新基礎設施環境的不斷引入,證券行業在近年發生了一些安全事件,且涉及多家頭部的券商和基金公司,在這個時間節點出臺的《安全提升計劃》將是對企業如何開展網絡安全建設的實際有效指導。
黃艾舟注意到,在《安全提升計劃》中,在治理層面關注了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對頂層設計提出要求,在網絡安全組織層面在資源投入層面給出了明確的意見;在網絡安全管理與技術管控層面,充分關注了當前的一些熱點話題,如App的合規認證、系統整體架構規劃的安全和生命周期環節管理、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與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數據安全治理等,這些關鍵內容的提出幫助企業集中資源、攻堅克難,找準下一階段的網絡安全建設與提升方向。
科技創新金融機構具有后發優勢
“科技創新型金融機構一方面是持牌合規經營的金融機構,具有與生俱來的金融基因。”黃艾舟認為,另一方面這類企業深耕金融科技多年,自身具有較強的科技屬性,不斷通過技術融合突破金融場景和客群的覆蓋,并在此基礎上不遺余力地輸出自己的金融科技能力,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賦能。
黃艾舟認為,目前科技創新型金融機構主要有三類服務對象。
首先,普惠小微企業、個人用戶等均是科技創新型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在企業端,金融機構通過純線上化的操作,無需紙質材料,全天候、智能化的服務,讓用戶獲取貸款更加靈活、便捷,從而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打通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最后一公里”,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獲得融資服務的門檻;在個人用戶方面,通過借助科技的力量對不同客群的需求進行精準定位,從而實現客群突破。例如針對新市民群體“小、短、頻、急”的融資特征,使用機器學習模型處理多維度數據,精準制作客戶風險畫像,實現智能化準入、審批與放款。在風控方面,利用設備指紋、生物探針、網絡圖譜等技術,有效防控反欺詐和信用風險,從而能夠為“新市民”提供數字純線上、無抵押隨借隨還的信貸服務。
其次,中小型金融機構是科技創新型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這類金融機構科技能力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不強,在監管部門要求履行貸款主體責任,防范貸款管理“空心化”的背景下積極選擇第三方金融科技機構的服務,在其幫助下建立智能反洗錢、信貸管理系統等風控科技系統。
第三,創新型金融機構的科技能力正逐步向金融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輸出。例如通過物聯網、區塊鏈、衛星遙感等技術提升農業數字化采集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利用ABCD等技術助力“數字校園”建設等,為教育數智化賦能等。
黃艾舟強調,隨著金融科技行業進入規范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金融機構具有后發優勢,在金融服務完全滿足監管規定的前提下,由于創新應用科技,能接觸更多的場景和客群,在市場份額和收益上都有較好的成長空間,也正好與資本市場最看重的盈利、成長性和風控能力等企業核心競爭力相匹配,必然會受到資本的青睞,有望未來在包括A股在內的二級市場中大展宏圖。
(編輯 白寶玉)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