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全國兩會報道組 王僖
“今年參加全國兩會非常受鼓舞,政府工作報告回應人民期待,過往關注的很多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痛點問題也都有涉及并得到解決。”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國瓷材料副總經理司留啟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提到今年這份沉甸甸的政府工作報告,難掩激動的心情。
今年是司留啟履職兩會的第四個年頭,四年來作為來自基層企業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司留啟一直關注中小企業、初創型企業、科技研發型企業等在發展中遇到的“痛點”。而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及我國基礎元器件產業遭遇“卡脖子”的生存發展之痛,司留啟今年將其目光鎖定在了我國仍處于薄弱環節的基礎元器件領域,他帶來的建議也全都圍繞破解該領域遭遇的實實在在的“痛點”展開。“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對電子元器件行業及相關配套企業的支持,從整體上布局謀篇,建立安全、完善、具備規模優勢的產業生態和供應鏈。”司留啟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全國人大代表、國瓷材料副總經理司留啟)
關注企業發展“痛點”
“作為來自高新技術企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就要在兩會上說出企業發展面臨的痛點。”履職全國人大代表的第四個年頭,司留啟一直這樣說,也一直在這么做。
特別是在聆聽并認真學習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后,司留啟對報告中“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等激勵企業創新發展的新動向、新舉措,感到特別受鼓舞。“這些內容在我之前和今年的建議中都多少有涉及,沒想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直接就將這些‘痛點’消除掉了。”
司留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就是在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這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大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力度,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將起到非常有利的推動作用。
再如“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司留啟認為這對于高科技初創型企業非常重要。“之前之所以會產生增量留抵稅,是因為企業成立初期,研發設備等投入巨大,說直白點就是‘買的東西多,賣得東西少’,之前這些增量的留抵稅退還的條件門檻比較高,無形中就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如今改為按月全額退還,對創新企業、初創型企業來說將減輕企業很大的負擔,也將極大提高這類企業的發展速度。”
近年來,司留啟持續將目光聚焦在中小企業、處于初創期的創新型企業等身上,從加快建立完全第三方的公共檢測服務平臺、配合國家相關產業扶持政策、稅收優惠、直接融資對接等多方面,圍繞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痛點”來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我們國瓷材料就是從中小企業成長起來的,近兩年企業通過外延式并購規模不斷擴大,考察了很多中小企業,因此對初創型企業由于缺乏資金和相關優惠政策支持形成的發展之痛特別感同身受。”
司留啟欣喜地看到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代表、委員關注的這些“痛點”,被逐年予以消除解決,“這既回應了企業發展的期待,也是國家培育發展壯大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壯大基礎元器件產業
由于在電子行業一線直擊了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迫切性,并且深知我國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仍面臨的處于薄弱態勢的基礎元器件的發展短板,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司留啟將其目光聚焦到電子元器件行業及相關配套企業要尋求發展壯大所面臨的諸多痛點上。
“目前整個行業的發展還是比較薄弱的。”司留啟援引中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協會的數據介紹,我國的電子元器件電容器用量占全球50%以上,但國內生產的電容器數量只占全球產量的7%,銷售收入額才占全球的3%。
“關鍵還在于技術上‘卡脖子’、規模也仍太小。”司留啟說,電子元器件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企業作為創新主體,需要讓各種創新資源,如技術投入、資本資源、人才資源、國家政策等形成合力,注入企業中去,盡快壯大電子元器件及配套企業的規模,這樣才能提升行業企業的競爭實力,才有希望突破“卡脖子”的問題。特別提及資本市場和電子元器件產業的對接問題,司留啟建議是否可以建立一種聯動機制,按照國家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優先支持電子元器件行業及其配套企業的IPO等,推動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或再融資,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加快成長的速度,盡快形成規模。
司留啟以國瓷材料為例,公司多年來持續進行高比例的產品研發投入,2020年公司研發費用約為1.61億元,同比增長16.53%,約占公司營收的6.32%。“目前國內電子元器件行業及相關配套企業眾多,但每家規模都很小,如果有政策、資本等助力企業規模快速成長,以企業自身的內生增長動力需求,特別是持續高比例的產品研發投入,破解技術‘卡脖子’問題就指日可待了。”
與此同時,司留啟還建議要加大頂層設計和行業的整體規劃,以更好地培育電子元器件產業安全、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要全國一盤棋,有統一的布局,由國家牽頭,然后引導企業和行業協會充分參與,區域之間實現良性競爭合作。”司留啟說,電子元器件及其配套產業是非常細分的,不似大產業那般容易構建完整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因此才更需要有國家統一布局的政策支撐,否則各個區域只盯著自己,很難在電子元器件產業鏈供應鏈方面打通國內的大循環。
此外,司留啟還特別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建議高校能增設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的相關專業并擴大招生規模,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司留啟說,電子元器件和材料是需要密切配合的,因此高校培養的方向也應是既懂工藝又懂材料的復合型人才。
(編輯 喬川川)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