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ETF領域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確立,頭部化特征顯著。對于擁有不同稟賦的基金公司來說,發力ETF的動機和面臨的處境截然不同:頭部基金公司致力于補齊產品線,穩住規模和行業地位;中小基金公司則想在行業主題產品上獲得突破。
◎記者陳玥○編輯黃淑慧
隨著A股市場步入震蕩整固期,主動權益基金卸下了往昔的光環,發行市場也趨于平靜。在這種情況下,被動產品成為被基金公司寄予厚望的市場開拓者。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今年以來上報的214只基金產品中,指數類基金多達61只,占比近三成,其中絕大多數是ETF及股票指數基金,而主動管理的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只有76只。多位受訪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今年將在ETF產品上投入更多資源,個別公司甚至已為此預留了數千萬元的營銷費用。
經過近兩年的快速發展,ETF領域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確立,頭部化特征顯著。對于擁有不同稟賦的基金公司來說,發力ETF的動機和面臨的處境截然不同:頭部基金公司致力于補齊產品線,穩住規模和行業地位;中小基金公司則想在行業主題產品上獲得突破。
主動到被動細分領域短兵相接
開年以來持續調整的股票市場,給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潑了一盆冷水”。Wind統計數據顯示,1月新成立的基金數量為266只,發行份額僅1188.20億份,較去年12月的3036.57億份,降幅顯著。
當明星基金經理也很難帶動銷量時,不少基金公司果斷地將目光投向了其他產品,ETF就是其中最受關注的類型之一。
“主動權益基金發行放緩已成定局,‘固收+’現在又是一片紅海,養老FOF相關政策還沒落地,現在能推的就是一些行業指數基金和ETF。”某中型基金公司市場營銷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推行業指數基金和ETF能補齊產品線,同時也是為了提前布局投資風口。“經過這一輪的調整,消費、科技等賽道的投資性價比逐漸凸顯,但市場上主動基金已經很多,正好趁這個機會把細分領域的指數產品配齊,一旦行情啟動就能乘風而上。”
2月16日,嘉實基金、華安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匯添富基金上報了上證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ETF,此舉意味著科創板細分賽道迎來了首批主題ETF產品。此外,從基金公司年初以來上報的ETF及聯接基金來看,主題型產品占了絕大多數,畜牧養殖、數字經濟、電力公用事業等都是其中的熱門主題。
補齊與突破大小公司策略分化
方向已明,但對于擁有不同稟賦的基金公司來說,發力ETF的動機和面臨的處境截然不同。
頭部基金公司致力于補齊產品線,同時推出更多創新產品,以穩固管理規模和行業地位。以華夏基金為例,在補齊行業主題ETF的同時,也在向SmartBeta、ESG等方向發力,滬深300ESG基準ETF、中證智選1000成長創新策略ETF目前正在發行。另外,證監會網站披露的新產品審批信息顯示,中證智選1000價值穩健策略ETF已上報,或將復制創成長ETF、創藍籌ETF的成長路徑。統計數據顯示,創成長指數自2012年12月31日(基日)至2022年2月18日,9年多時間里累計漲幅達568%,遠高于同期創業板指296%的漲幅。
中小基金公司則想在行業主題產品上獲得突破。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權益ETF產品細分態勢十分明顯,有很多行業主題ETF為首次發行,并且出現了很多細分行業ETF和主題概念ETF。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首發行業主題ETF占全部行業主題ETF的58.93%,超過了半數。新行業主題ETF集中在新材料、大數據、物聯網、滬港深、新能源、電池、化工等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審批、團隊、資源等客觀因素使得ETF領域的進入門檻越來越高。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3只基金產品中有2只是中小基金公司旗下的ETF,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進入ETF市場的難度。此外,即使發行成功,每年的產品維護成本也相當可觀。
“系統、團隊、做市商等方面都需要投入,這還不包括宣發推廣及其他隱形費用。”某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ETF基金經理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假設一只ETF首發規模為2億元,為了維持產品運作,每年的成本大概在200萬元到300萬元不等。一只ETF要實現管理費和支出持平,其規模至少要在5億元以上。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在全市場547只股票型ETF中,資產凈值在5億元以上的只有187只,占比不到三成。
創新與發展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2021年,ETF領域迎來了一波井噴式發展,無論是發行數量還是資產規模都創出了歷史新高。
《上海證券交易所ETF行業發展報告(2022)》(下稱《報告》)顯示,2021年,境內共有275只ETF掛牌上市,至年底境內交易所掛牌上市的ETF數量達到635只,較2020年底增長71%;境內ETF的投資標的涵蓋了股票、債券、貨幣及商品等大類資產,年末資產總規模達到14052億元,同比增長27.9%;除去貨幣ETF,ETF資產規模較2020年增加2722億元,增幅高達32%;從場內份額變化來看,全市場非貨幣ETF份額達到了7264億份,較年初增長61%。
ETF市場強者恒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管理ETF超過10只的基金公司共有19家,這19家基金公司合計管理的ETF規模占全部ETF規模的比例高達96.44%。其中,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和華泰柏瑞基金的ETF管理規模均超過千億元;華夏基金在管ETF規模突破2400億元,行業領先地位顯著。
盡管去年迎來井噴式發展,未來ETF的發展空間仍十分廣闊,而創新是引領產品發展的最大動力。
《報告》認為,2022年ETF市場將迎來權益類產品不斷豐富、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的主題類ETF快速發展、債券基金品種持續豐富等重大變化。ETF產品布局方面,綠色環保節能、科技迭代創新、消費升級等概念的主題型、行業型ETF將持續發展。此外,隨著機制不斷完善,ETF市場運行效率也將不斷提高。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