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劉萌
在北京市朝陽區青年路某小區附近,曾經的3家社區支行,現在分別變成了幼兒園、便利店和小飯店。這或許是社區支行萎縮近況的一個縮影。
從2013年6月份算起,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5年的歷程。與2013年和2014年的“火熱”狀態相比,這兩年社區支行逐漸“低調”,新增網點增速減緩。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門庭冷落、網點關停成了現今社區支行比較普遍的現象。據統計,從今年年初至6月25日,京滬以及廣東地區(包含深圳地區)共有67家社區支行獲得了終止營業的批復。
全國多地關停社區支行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從今年年初至6月25日,監管部門批復同意了北京地區22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其中,6月份“關店”的社區支行數量達到10家。
無獨有偶,在廣東(包含深圳)、上海也存在類似情況,社區銀行集體終止營業。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今年廣東銀監局共批復了25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的請示;深圳銀監局共批復了17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的請示;上海銀監局共批復了3家社區支行終止營業的請示。
從同期來看,今年雖然也有新的社區支行獲批開業,但開業數量遠不及關停數量。
《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共設立社區網點8435個;其中,小微網點937個,滿足了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多重需求。
然而,從2016年起,社區支行發展勢頭明顯減緩,到2017年年末,關停的社區支行逐漸增多,不少還在營業的社區支行也紛紛縮短或變更了營業時間。
《證券日報》記者查閱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發現,只有少數幾家銀行披露了和社區網點相關的數據。其中,截至2017年末,民生銀行持有牌照的社區支行為1622家,較前一年末減少72家,社區網點金融資產余額達2180.5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17.01億元,社區網點客戶數達578.88萬戶,比上年末新增116.82萬戶。興業銀行的持牌社區支行為981家,華夏銀行的社區、小微支行營業網點總數達到211家。
在北京市朝陽區某繁華地段,《證券日報》記者通過地圖搜索了方圓3公里內的所有社區支行,逐一進行了走訪調查。地圖上顯示的6家社區支行網點中只有3家還在正常營業,另有1家已經沒有了工作人員,但是ATM機器還可以正常使用。其余2家社區網點雖然門牌還在,但是柜臺和ATM機器已經搬走。《證券日報》記者詢問附近商戶了解到,這2家網點其中1家在春節后歇業,1家在今年4月初歇業。
為了了解這2家關停網點的狀況,《證券日報》記者對附近相應銀行的分行網點進行了咨詢。一家總部設在北京的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表示:“關閉的這家社區支行網點搬遷到了通州區。”另一家總部設在南方的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已經關門,不再營業了。聽說去年就想撤銷,但是房租沒到期才等到了春節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3家正常營業的社區支行中,有1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們這個網點可能到年底就撤店了,沒什么人來,但是由于房租合同還沒到期就沒有關門,估計合同一到期,也就不在這里了。目前這個網點并沒有任何正式員工,我們都是附近分行派來輪崗的,每個小組來一天。”
關于社區支行沒有固定員工的情況,在其他社區網點也得到了證實。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過程中,有社區銀行客戶經理表示,其所在的社區支行沒有固定員工,員工均實行輪崗制,她本人也是近日剛從附近的支行調過來的。
社區支行門庭冷落
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的多家社區支行網點,門庭冷落是普遍的景象。在某家社區網點,《證券日報》記者等待了半小時,僅有1個顧客進入,而且只是使用自助取款機取錢。
在另一家社區網點,同樣也是人氣冷清,工作人員僅有1人,半個小時也不見其他顧客。當《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想購買理財產品時,工作人員卻表示,“負責風險評估的同事不在,您暫時買不了理財產品,如果著急可以去附近的支行網點。”
事實上,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社區支行的定位確實有些尷尬。論功能的完善程度,社區支行比不上傳統物理網點;論便捷程度,社區支行幾乎能被電子銀行完全替代。
多家社區支行網點的工作人員都坦言,“每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很閑,之前針對社區支行客戶推出了特供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高出同類產品不少,有不少客戶前來咨詢,熱鬧了一陣子。但是現在‘社區專享’產品也沒有任何優勢了,大家不會特意來咨詢購買。隨著各家銀行互聯網業務的發展,購買理財產品、繳納水電費等社區支行曾經的核心業務,其實根本不需要到社區支行辦理,直接在手機銀行或者網銀就可以完成,因此來社區支行的顧客就更少了。”
同時,在走訪過程中,在北京市朝陽區青年路某小區附近的居民也向《證券日報》記者抱怨多家社區支行工作人員的隨意性。一位居住附近的老人表示,“家門口的社區支行寫著周一到周四、周日每天營業時間10:00-19:00,但是他們經常周一不開門,或者下午5點直接關門了。”
還有附近居民表示,以前一個小區有3家社區支行,現在變成了幼兒園、便利店和小飯店。
業內人士表示,社區支行在一定程度上的確為老百姓提供了方便,但是,租金、人工成本、裝修、水電和設備維護等各種費用在內,只是局限于銀行傳統業務的,尤其是社區支行的傳統業務,盈利可能性較小。同時,隨著移動支付以及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快速崛起,不少社區支行逐漸淪為自助機功能。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