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中國財富網、《保險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中國財富研究院承辦的“2018年中國人身保險產品研究報告”(下稱《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業內專家認為,應積極發展第三方評價體系,對不同產品進行科學評級,幫助消費者分析出更適合自己、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推動保險機構開發出更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從而推動人身險市場良性發展。
收集3700多個在售主流產品
“這份研究報告第一次向全社會、向廣大客戶完整展現了中國保險市場人身保險產品的全貌。”英大泰和人壽業務總監方國春說,“這份研究報告將有助于消費者發現在售保險產品不能滿足的領域和缺陷,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創新發展進程,促進保險業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保險保障需求方面不斷進步。”
2017年人身險市場的產品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普通壽險業務成為主要增長點,投連險、萬能險增長放緩。數據顯示,2017年普通壽險業務增長幅度最大,同比增長23.77%,分紅壽險業務同比增長22.14%,投連險業務同比增長1.49%,萬能險業務同比增長4.75%,健康險業務同比增長8.58%,人身意外險業務同比增長20.19%。
在此背景下,保險公司加大了產品創新力度,2017年共開發報備2300多個產品,比2016年增加30%。加之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市場上的保險產品不論是形態還是價格都出現較大差異,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形態越來越多樣化。
多樣化的產品增加了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認識和選擇難度。如何從紛繁蕪雜的保險產品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成為當前消費者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
對此,《報告》從人身保險產品主要特征的統計對比入手,共收集了3700多個在售主流產品,對不同產品性價比進行了評級。
首先,《報告》對人身保險產品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人身保險產品,利用自主開發的定價系統,根據每一個產品保險合同描述的保險責任進行一一建模,開展保險產品價格量化評級。其次,針對公司資本、公司歷史、償付能力、服務水平、賠付時效等綜合因素,結合產品特征,制定不同產品類別的評分項目,依次對每個產品進行綜合量化評級,再根據不同產品類型進行加權得到綜合評級。最后,《報告》對人身保險產品定義拆解責任項、免責項,共計186項內容進行了精算,涵蓋了市場上主流在售產品的利益狀況、免責狀況。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魏麗指出,《報告》有三大亮點:第一,通俗易懂,把那些艱澀、難懂的保險條款和術語都做了通俗化處理,有助于消費者理解;第二,提出很多重要理念,例如“定壽的保單貼現”“選擇維度”等;第三,報告中對于分紅險的處理比較合適,“分紅型不宜突出強調是一個險種,而是一種處理方式,是對保險公司優于定價假設的那部分經營利潤,有70%的部分是可以作為可分紅利潤”這個概念需要讓消費者清楚。
甄別各類險種“套路”
《報告》對定期壽險、終身壽險、重大疾病保險、年金保險、投連險、萬能險進行了詳細調研和分析,對不同產品性價比進行評級,創新性地對保險消費者的選擇提出推薦意見,并總結各類產品的發展建議。
細分來看,在保障型壽險方面,《報告》認為,保障型壽險責任簡單明確,屬于消費者風險保障的核心工具,但當前市場上保障型壽險的設計細節各公司間的差異仍較大,消費者選擇時需要格外注意。
《報告》稱,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責任免除、健康告知、等待期等方面,例如個別公司增加了關于猝死的免責,將猝死這一相對常見的情況列為除外責任,屬于過度免責;個別公司定期壽險使用重疾健康告知,加重了被保險人的告知義務。
從調研結果來看,保障型壽險的免體檢保額逐年升高。2017年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公司的定期壽險中,0歲-40歲被保險人的免體檢保額都在100萬元以上,150萬元和200萬元也不鮮見。此外,還有公司通過郵件或智能核保系統等創新方式提升了免體檢保額。這些變化反映了“保險業姓保”在市場上的正面影響。
在重大疾病產品方面,《報告》指出,目前市場上重疾險條款責任設計“文不對題”“套路”較多。
《報告》建議,基于當前疾病種類有增加趨勢,消費者應該重點關注是否包含25種行業標準疾病。目前市場上在售的重疾險平均保障病種為60種,其中主要的25種疾病有標準定義,理賠率普遍超過95%,因此重疾險產品是否包括這25種疾病至關重要。
《報告》稱,這25種之外的疾病定義由各保險公司自行制定,自行制定的重疾定義不盡相同,消費者需要留意。調研發現,個別保險公司存在疾病定義“文不對題”、拆分重疾以提高保障疾病數量、保障基本已被消滅的疾病、疾病定義重復率高以及缺項少項等問題。
同時,調研中發現,目前市場上重疾賠付方式花樣百出,有的與到達年齡掛鉤,有的與運動指標掛鉤,有的與是否患過輕癥有關。此外,有的產品規定特定重大疾病會得到基本保險金額以外的額外給付(如白血病等),還有的重疾產品包含老年長期護理保險金、全殘責任等。但細看這兩項責任,大部分都包含在重疾責任里,形同虛設。
在年金保險產品方面,《報告》發現,年金產品較為同質化,通過研究123款主流年金保險產品中,88.6%的產品以普通年金給付責任為主,含養老給付的只有22%,而含教育金的則更少,只有4.9%。另外,年金保險中超過一半的產品在全生命時段給付年金,給付時間的拉長導致單次給付金額變小,在被保險人的養老階段很可能會出現資金不足情況,這極大弱化了年金險的社保養老補充功能。
在賬戶型產品(投連險和萬能險)方面,《報告》指出,目前萬能險報備產品總數略有下降,消費者應重點關注該類產品的保障功能。
數據顯示,在2017年萬能險報備明顯收縮的情況下,保費收入依然占到人身險保費收入的近20%。但當前市場上主流萬能險仍為投資型萬能險,市場上也有不少新型的保障型萬能終身壽險。建議消費者在選購萬能險時更加注重萬能險靈活的保障功能,選擇較高的保額。
《報告》認為,投連險分類賬戶大部分取得正收益,年輕消費者可選擇作為保障型壽險或未來品質養老工具。因為,中青年投保人風險承受能力強,風險偏好高,借助投聯險賬戶轉換靈活,投資風險可調的特點,可以將投連險作為補充養老的主要產品,同時可以通過高保額投連險,真正實現投連險保障功能與投資功能相結合。
《報告》提出,投連險與萬能險按合同約定扣費,消費者應注意具體扣費數額。相對于基金等投資品,投連險、萬能險會收取較高的初始費用和其他賬戶費用,費用過高會影響投連險和萬能險的最終收益,因此建議消費者注意該類產品的具體扣費數額。
積極發展第三方評價體系
“期待基于《報告》可以推出一些相關保險產品的評比。”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精算學系主任鄭蘇晉指出,《報告》對于提高消費者的契約意識、責任意識特別有意義。保險產品是服務性產品,而且涉及到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更為復雜,《報告》的出臺不僅有助于消費者理性購買保險,而且能促進保險公司從服務上做好后續工作。《報告》的出臺可以推動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供需雙方直接互動,也期待未來會有相應的創新商業模式。
“《報告》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快速識別保險產品的通道,同時對行業和保險公司有非常好的幫助作用。”陽光人壽產品開發部副總經理張裕斌表示,《報告》調研人員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研究消費者、市場,并對上千款產品進行抽絲剝繭,差異化地進行闡述和分析,為行業開發人員了解市場提供了快速方便的路徑。《報告》未來是否還會有“企業版”,作為險企產品開發人員滿懷期待。
《報告》課題組表示,未來會將《報告》內容進一步詳實,可能會對保險產品的消費提示形成單獨的報告,或者以后的報告中對每一個大的分類進行明確、準確、簡單的消費提示。同時,對于保險公司狀況、銷售渠道狀況進行一些單獨的發布,對產品進行一些評級的分析。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