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1月22日,在2021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管工作會議召開前夕,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就金融熱點問題答記者問,特別對風險防控、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支持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規范互聯網金融、不良貸款壓降等工作做了闡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之下,銀行保險業改革深化、實力增強、風險有序化解,為實體經濟恢復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還將推出一些新的舉措。可以說,一個緊貼實體經濟需要的、開放競爭的、高質量運行的銀行保險業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適時出臺新的政策措施”。落實這一指示精神,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實體經濟的特殊政策,包括:銀行機構合理延長貸款期限,有效減費降息,支持受疫情影響企業有序高效恢復生產經營。保險機構通過減費讓利、適度延后保費繳納時間等方式,支持受疫情影響較重企業渡過暫時難關。為疏解優質小微企業暫時困難,銀行機構實施了調整還款付息安排、適度降低貸款利率、完善展期續貸銜接等措施;保險機構加大了企業財產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保障力度。
在確保銀行保險業風險可控的同時,2020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9.6萬億元,同比多增2.8萬億元。民營企業、制造業貸款分別增加5.7萬億元、2.2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9%。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8710萬億元,同比增長34.6%;賠付支出1.4萬億元,同比增長7.9%。這些“賬單”是帶著溫度的,是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一起應對困難挑戰的寫照。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2.3%的增長,有賴于黨中央果斷決策和有力部署,有賴于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風雨歷練中,金融系統服務大局的能力也顯著提升了。
2020年,銀行保險業加大了處置存量風險的力度。通過清收、核銷、轉讓等多種形式,處置不良資產3.02萬億元,力度前所未有。部分高風險機構實施托管,有的機構經過調整輕裝上陣。銀行保險機構不良資產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流動性總體保持平穩。同時,對重點領域的風險提前部署防范,做到了未雨綢繆。2020年12月28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2021年1月1日實施。根據風險資產比例變化和動態監管的理念,密切關注不同地區房地產金融風險曲線,與其他部門和地方政府一起,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2020年12月4日,銀保監會相關課題組發布《中國影子銀行報告》,對影子銀行業務范圍、風險防范和處置思路予以再確認,以鞏固整治成果,堅持有效監管和科學引導。
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發行二級資本工具、發行永續債等方式補充資本金,銀行保險機構的資本實力顯著增強。這也為處置包括核銷不良資產在內的各種風險提供了必要條件。為了摸清底細,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銀保監會首次完成了1792家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的公司治理評估,評估結果為“較好”和“合格”的占比為78.12%。這個結果總體上是符合預期的,但也要進一步加強調研,深入排查風險。不僅要關注銀行保險機構資本實力的增長,更要關注其內在風險管控、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
由于金融機構涉及公眾利益廣泛,風險傳遞和輻射效應顯著,接下來,要針對銀行保險機構的公司治理,加強外部監管約束。要抓緊出臺公司治理準則、大股東行為監管、關聯交易管理、薪酬扣回、董事監事履職評價等監管規制。健全商業銀行股權托管機制,完善股東中長期分類懲戒處置機制,綜合采取“黑名單”、限制股東權利、違法違規股東公開和清理等措施,加大違法違規股東懲戒力度。
繼續推進銀行保險業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金融體系風險可控、績效穩定,與實體經濟運行安全、競爭力提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切實遵循實體經濟與金融良性循環、相容共生這個大邏輯、大道理,反對就金融談金融,把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服務大局作為銀行保險機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月4日舉行的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指出,繼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信貸政策精準滴灌作用,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2021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管工作會議將就這些舉措做出細化安排。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期待銀行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自身高水平運作進程中再創佳績。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