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中國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建設時間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一流世界級城市群,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成為全球先進制造業、創新、國際航運和金融貿易中心。
這一系列宏偉遠大的戰略對廣大百姓而言意味著什么?粵港澳大灣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群?能給老百姓帶來怎樣實實在在的生存和發展利好?記者采訪多個行業的普通從業者,嘗試讓他們描繪粵港澳大灣區在他們心中的圖譜,描述他們對大灣區的期待。
跨境創業者:
希望打破行政限制
Danny和姜竣譯的創業公司在香港科技園的孵化計劃中孵化了兩年半,近期終于順利“畢業”了。而實際上,他們的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經落戶深圳前海。雖然如今跨境創業已日漸頻繁,但資金往來問題還是對這些跨境創業公司產生了較大的困擾。
“無論從內地到香港還是從香港到內地,資金的往來都不太方便,這讓創業公司的辦事效率大打折扣。”在兩地往來辦公的過程中,姜竣譯看到了身邊的一些創業團隊時常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香港的公司要用錢,內地的公司要把錢匯到香港公司,沒有合法的途徑,只能使用個人外匯額度,但個人的外匯額度有限,這樣不僅會影響辦事效率,甚至可能導致香港業務的萎縮。
而如果讓資金從香港到內地,香港的人民幣賬戶也不能直接在內地取錢,中間要經過多層外匯轉換,而且容易觸犯一些法律法規。大額的資金從香港到內地,需要走外商投資渠道。在姜竣譯看來,香港回歸這么多年了,還把香港企業定義為外商,心里總是有點別扭。
“國家要進行金融監管,控制金融風險是能理解的,但我覺得可以對創新創業適當開放綠色通道。”姜竣譯說,事實上,創業企業的資金往來在資金量和頻率上都不會太大,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或許可以考慮對香港科技園、數碼港這些創業園區孵化出來的企業,在跨境創業上創造一些便捷:“香港科技園一年能夠入園孵化的企業就100多家,能夠畢業的都是不錯的企業,篩選還挺嚴格的。”
因此,姜竣譯認為,可以嘗試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一個專門針對跨境創業創新資金往來的綠色通道,專門找一兩家銀行來進行監管。此外,兩地主管科技創新的部門也可以進行信息聯網,對兩地創新企業進行身份和資歷的認證,設置一些基本的門檻,如是否有專利數據、是否在創業創新大賽中獲獎等,對符合條件的創業企業開放資金通道。
此外,姜竣譯也提到,香港有很多優質的科技創新團隊,可是內地的資金卻想投不能投,“因為這個,我們香港的創業項目阻攔了很多好的投資人。”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要共同打造創新高地,就要大膽放開一些阻礙創新要素流動的行政限制,只有這樣,創業創新才能真正在粵港澳大灣區活躍起來。
跨境保險從業者:
希望實現金融服務融合
小雅從事跨境保險銷售兩年,在她的觀察中,2016年香港保險業處于發展的高峰期,內地人購買香港保險的狀況非常火爆,但在2017年出現了一些回落。“一方面受銀聯刷卡的限制影響,同時可能內地人也開始相對理性一些了。”
2016年10月,銀聯關閉了香港保險業務消費通道,而隨后,VISA和萬事達也在當年12月不再接受內地客戶繳付保費。因此,內地消費者購買香港保險再也不能刷卡了,只可以使用美元現鈔或者開設香港本地賬戶。
“總體來看,現在資金出去的窗口少了一些,但購買香港保險的流程還是比較方便的。”小雅說,盡管簽訂保險合同需要到香港境內,但如今申請理賠已經支持網上操作了,只需要上傳相關文件即可。
不過,在和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提出一個問題:保險公司在內地沒有服務點,內地客戶心里總覺得不踏實。“也有港區的政協委員提出建議,是否能在前海搞一個港險服務中心。”小雅說,雖然現在的操作都比較便捷,可以實行無紙化操作,但仍然存在消費者的心態問題。
此外,小雅還認為,目前香港銀行對內地投資者開戶的支持力度參差不齊。“現在銀行還能開,但沒有以前那么好開了,可能是開戶的人太多,而對銀行來說開個戶利益也不是很大。”小雅說,以前中資銀行都可以見證開戶的,現在他們也把門檻提高了,不太容易開到。
小雅認為,站在金融業發展角度來說,銀行是最基礎的服務者,如果在他們的環節出現阻礙,或是條款不清晰,跨境投資就會變得很繁瑣,且沒有那么順暢。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很好的金融平臺,要很好地利用起來,就必須以開放的心態打破一些不必要的束縛,真正實現大灣區金融服務的融合。
跨境就業者:粵港澳大灣區
軟環境的融合并非易事
身為香港人的洪緯在內地工作了20多年,已基本習慣了內地的工作、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憑著一張回鄉證,洪緯這些年在全國多地自由地出入通行,但讓他感到不便的是,回鄉證不能像國內居民身份證一樣自助辦理乘坐飛機和高鐵手續,必須到柜臺辦理才行,這使得他每次辦理票務事情時都感覺效率被打折。“雖然這不是什么大事,但香港回歸這么久了,還有這種區別對待,心里感覺不太妥,其實完全可以設一個針對港澳地區居民的自助辦理通道。”
這樣的問題還偶爾會在一些網絡填報資料中出現。“有些網站系統只認內地身份證的號碼,而香港身份證號碼不僅位數不一樣,還有些帶英文字母,填不了。”洪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融合發展,這些細節問題不可忽視,要在面向服務對象時考慮到港澳同胞的需求。
此外,在注冊企業時,洪緯也發現在內地注冊港資企業的時間要比內地企業長很多,“內地企業一個星期就可以蓋好公章及辦好營業執照了,港資企業卻要3個月甚至半年才行。”
在內地工作多年,洪緯看到內地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就我們這個軟件開發行業而言,1997年時香港的工資是內地的3倍,但現在兩地的工資收入距離已經不大了,香港這個行業這些年工資也沒怎么漲。不過,服務業工資的差異可能比較大。”洪緯說。
事實上,在洪緯看來,無論是工資收入、商業環境還是一些硬件設施,兩地已經逐漸融合,但軟件方面的融合卻并非易事。“香港的工作文化還是比較可預期的,想做什么找人過來基本能做成,但內地這邊水平會有所參差,可能找了幾撥人才做好一件事情,招人進來的波動也比較大。”洪緯坦言,香港人想法不多,一心想著好好上班做好本職工作就行,但深圳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想法很多,能力也強,但心卻比較浮躁,難以安穩下來。“每個城市的文化和習俗都不同,軟環境沒那么容易融合。”
公益機構:政府和NGO
要助力大灣區內青年交流
去年暑假,香港青年聯會和廣東青年聯合會攜手組織了一批香港青年赴廣東江門、東莞等地展開參觀活動。“現在兩地往來在通關方面已經很方便了,但我們發現,香港青年人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比較薄弱,不知道大灣區有些什么新的發展機遇。”香港青年聯會顧問葉振都說。
葉振都介紹,去年大灣區內的幾個城市都提供了一些實習崗位給香港青年。在他看來,如果要讓香港青年更多地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實習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因為普通的考察團只會逗留3~7天,但實體團時間會更長一些。
葉振都認為,如今港澳青年與內地青年的交流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我們開始會擔心因為文化的不同而產生沖突和矛盾,但事實上并沒有。兩地青年人話題很多,盡管實習結束了,不少人之間還有聯系。”
在這個基礎上,要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勢,讓兩地青年群體融合,讓港澳青年把目光投向大灣區的廣闊發展空間,葉振都認為,政府首先要踏出第一步,其次是NGO(非政府組織)。“首先,香港特區政府要走進香港的中學、大學,告訴青年群體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是什么,找一些已經在這些城市發展得不錯的香港青年或者港資企業開設講座,等等。此外,希望NGO也可以利用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的實習,帶他們多了解大灣區的實際情況。”在他看來,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是讓香港青年更好了解內地市場發展的契機,政府和NGO都應該好好把握。
內地的稅務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香港人在內地常住發展。“現在很多從內地實習完回港的青年人,都會受到香港公司的優先考慮,因為這些人熟悉內地的職場文化,公司派他們去經營內地業務時也比較放心,但港人在內地不能超過183天,超過了就要按照當地的稅率來繳稅,這個問題困擾了不少香港公司。”
葉振都希望能夠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契機,打破粵港澳在稅務上的隔閡,讓香港公司更有信心和意愿在內地發展,也使更多的香港青年人更愿意在內地工作就業。
高校學生:希望能出臺
一些教育無壁壘的政策
就讀于北京大學藝術系文化產業專業的婷婷,對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方面的建設力度期待滿滿。“我們的專業沒有香港教授授課,不過除了北大教授外,也有一些臺灣的教授。”香港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婷婷也很希望能享受到。
“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在經濟上實現共融外,學術上也能有更多交流。”婷婷認為,如果在大灣區內建設灣區大學,是享受港澳優(8.40+1.20%)質教育資源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同時,她也希望三地之間有一些互聯互通的機制共享教育資源,“比如粵港澳三地的學校可以建立組織學生進行互相交流、設置交換生、學分互換等機制。”
香港每年都有巴塞爾藝術展,學藝術的婷婷希望大灣區內能有更多藝術上的交流,而這種交流不僅僅是在學術上的平面交流,還應該有一些縱向的,且有更多參與和互動的交流,“希望能打通粵港澳地區高校的邊界壁壘。”
如何打破高校間的壁壘,婷婷認為,或許可以探索學歷相互認證、文憑共享、學位共享,“有沒有可能實現學生拿到內地畢業證的同時,也修滿了香港一些高校的專業課程,達到香港優秀大學的要求,內地學生也可以獲得香港的學位證書?”婷婷說,像香港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專業、香港大學的金融專業、浸會大學的傳媒專業、香港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專業等都是亞洲比較頂級的專業,能否在粵港澳大灣區里實現共享或者交流,值得探討。“希望未來可以有一些教育無壁壘的政策。”
婷婷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上應該起到一個引領全民受教育的作用。不僅僅在校學生能夠享受到教育紅利,也應該讓全社會都能享受到,比如在職的學生、社會型大學等,以提升所有人對學習的渴望,滿足所有人對學習的需求。
“大灣區除了在經濟上的融合,在教育上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應該有更多的謀劃、設想和創新。”婷婷認為,大灣區可以探討如何讓教育資源更加優化,讓這些教育資源更加普惠,因為創新來自于教育,只有解決好了教育問題,未來才能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創新的高地。
進出口商:灣區內的港口
要進行統籌把握
成立于2009年的品尚公司以紅酒進口貿易為主業,在公司董事長張輝軍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帷幕即將拉開,最受益的無疑就是自己所處的行業。
廣東是我國對外貿易大省和海運大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約占全國的三成,擁有5個億噸大港,尤其是珠江口灣區集結了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東莞等眾多大型和中小港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0億噸;連同香港在內,灣區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7000萬標準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運最繁忙的區域。
從事多年酒類產品進口貿易的張輝軍介紹,葡萄酒和啤酒在大灣區的進口量是巨大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進一步提升進口貿易的效率,從而讓人們享受到更加豐富的商品種類?張輝軍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商品清關商檢的速度仍有提升的空間。“一般來說,商檢要兩周到三周,清關要一周,這樣加起來就要三四周了。有些商品對時間要求比較高,所以希望未來能提高效率。”第二,雖然國家一直在降低進口商品的關稅,但酒類商品的關稅還是挺高的,未來希望能夠降低;第三,希望海關能進一步打擊水貨。“我們做的是正規生意,但還是有很多水貨非法入境,對我們帶來一些沖擊,希望能進一步打擊,營造合理有序的經營環境。”
張輝軍還認為,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在港口方面有極大的優勢,但問題是大灣區內的幾個港口,比如深圳和香港能否聯動起來無疑值得摸索,因為各地的關稅不同,需要統籌把握。
11:40 | “7天5板”牛股突發利空,開盤跌停... |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