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來,游戲版號審批暫停,更有行業內部人士認為將來的游戲業會嚴格執行版號出版總量控制政策,令游戲從業者直呼“凜冬已至”。三七互娛總經理李衛偉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版號問題的癥結在于去年獲批的游戲版號過多,且大量為棋牌類游戲。隨著監管政策的執行,未來游戲版號的數量應會大幅減少。他進一步預計,游戲版號放開應該在2019年4月份。
在采訪中,李衛偉一直強調公司成立以來的“法寶”為游戲精品化策略,與其通過“換皮”手段賺取“快錢”,不如潛心打磨產品。因為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只有精品的生命周期才能持久,企業的品牌方能逐步樹立起來。
堅持精品化策略
中國證券報:您覺得公司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成為A股游戲板塊的龍頭企業,與哪些因素有關?
李衛偉:歸納下來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抓住了風口。我們公司成立于2011年,從2010、2011年的頁游風口,然后到2013、2014年移動游戲的風口,再到2017年H5的風口,這三個風口我們都趕上了,每個階段我們都有比較好的產品,也沉淀了自己的品牌和用戶。
第二點是精品化的策略。游戲公司有很多種類型,有些公司可能比較在意短線收益,會通過“換皮”做快速迭代的項目。但我們最初的策略就是要做精品,包括去做立項的論證、做游戲DEMO以及到商業化的驗證階段,其實都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產品的研發時間至少都是兩年。像現在正在推的《屠龍破曉》,從立項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
第三點就是三七互娛一直堅持長線運營。無論是自研自發還是代理的產品,都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我們不會去做一波流,開服導一波數據,然后就讓它自生自滅。我認為用戶的引流應該是持續的,像2016年初推出的《永恒紀元》,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每個月仍然維持千萬級別的廣告投入。同時包括自己團隊的運營活動與游戲版本迭代,我們都是保證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版本,每個季度都會有大的版本,包括大的地圖更新、新玩法的加入等等。在這種因素下,我們做出來的項目的生命周期變長了,企業的品牌也慢慢樹立起來了。
中國證券報:公司一直以買量見長,但今年有一些公司收窄買量規模,公司未來是否要堅持買量模式?
李衛偉:對目前的三七互娛來說,買量仍是核心商業模式之一。其實買量的本質就是獲取流量和承接流量。競爭對手為什么要去收窄買量規模?無非是現金流與版號的壓力,它們沒有足夠的新產品去承接流量,那只能收窄投放。
但就三七互娛而言,因為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和豐厚的人才儲備,還有大量體系外的代理和投資公司,我覺得這兩年的產品是足夠承接流量的,那就沒必要去收縮。我們在海外不僅僅去投放,還在不停地去看一些自有流量的項目,我希望未來我們不僅是去買流量,還可以擁有自己的流量入口。
中國證券報:那公司怎么看待海外拓展?
李衛偉:我們目前海外業務占公司收入15%,但主要還是來自韓國、東南亞市場,而歐美和日本市場的潛力我們還沒有完全挖掘。主要原因可能是這兩個市場跟中國差距比較大。比方說在美國,國內做游戲最喜歡做的VIP體系,美國玩家就不太接受。
拓展美國市場是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的,但即使成本高也不愿錯過。因為這塊市場一旦突破,就會有一個長期成果。美國用戶的特點是:玩游戲只要讓他接受了這個游戲,他可以玩一年,甚至三年,這樣游戲的生命周期就會很好,這也是美國市場的價值所在。
中國證券報:我們現在在北美有哪些突破,或者是一些嘗試?
李衛偉:我們現在在北美的產品儲備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中國公司都會做的SLG,有三到四個團隊的項目一直都在嘗試,題材包括星戰、恐龍及北歐神話。另外我們覺得ARPG或者MMO在北美比較難打開的,因為游戲中的人人對抗是這些游戲最核心的矛盾,美國玩家是不喜歡的,但是回合制我們有過一些驗證,發現效果還不錯。所以未來會加大這方面的嘗試力度。
中國證券報:您是如何看待游戲與IP之間的關系的?
李衛偉:現階段游戲廠商基本上都是把影視、小說或者動漫的IP“套”在游戲上,但是其實成功的項目屈指可數。深究原因,可以發現游戲和這些IP之間的用戶群匹配度是不夠的,比如說網劇的用戶群大部分是年輕女生,而游戲天然的用戶群是男生,兩者強行結合是很難實現的,而且里面的世界觀又不同。
用戶因為看了電視劇而來玩游戲,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游戲,但往往進來發現與理想差距很大。就像那些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原著黨基本都會在豆瓣上打很低的分,因為原著黨覺得你沒有按照他理想中的原著來拍,所以IP對游戲和企業都是一把雙刃劍。
但我們覺得游戲IP的“反哺”可能會是未來兩者結合的新方向。例如去年公司投資的一個團隊推出的“拳皇”IP的動漫,就受到了很多玩家甚至是非玩家群體的喜愛,目前全網播放量已經超過8億。未來我們也將做更多這方面的嘗試。
游戲版號放開在即
中國證券報:外界普遍關注的游戲版號問題,對公司有哪些影響?
李衛偉:今年游戲版號凍結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年獲批的游戲太多,其中接近一半是棋牌類。而在明年版號開放后,這種游戲基本上會銷聲匿跡。我覺得今年盛傳的游戲總量控制政策大概率是會執行的,而游戲版號真正放開,我預計應該在明年4月份。
因為版號收縮,大家對手上有版號的產品也會更珍惜,對每個產品投入的資源或者包括市場測試花的精力和心血會更多,也就更重視。在這個階段,幾家領頭羊公司都有比較好的牌打出來,所以這些公司的業績都在回暖,整個行業看上去收入也有一些增長。我覺得版號暫停審批,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的效果慢慢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已經顯現出來。
中國證券報:版號暫停審批后,市場又有哪些變化呢?
李衛偉:最直觀的變化是流量獲取價格的下降。一方面是棋牌特別是德州類的廣告被禁;另一方面市場上投放的網游產品的數量也在下降。就拿我們剛剛推出的《屠龍破曉》為例,它現在的買量成本比年初同類型游戲下降了40%左右。
對于我們而言,行業的凈化是好事。今年三季度,尤其9月份整個公司的毛利非常好,其實這個和買量市場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F階段頭條系和騰訊系投放的CPA明顯下降,因為暑期期間政策收緊,很多沒有版號的產品,或者涉賭的產品根本沒法去投放,然后一下子廣告位置就騰出來了。
并購側重補短板
中國證券報:公司研發層面最核心的基因是?
李衛偉:極光網絡(三七互娛旗下研發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在MMO和ARPG,所以現階段三七互娛希望去突破的SLG和回合制其實并不是以極光為核心的,而是從外部引入一些團隊。
中國證券報:所以基因的改變是要靠并購來實現?
李衛偉:純內生的改變是很困難的。即便是內生也必須要從外面找到合適的人才,然后再配給團隊。比如《永恒紀元》的制作人,讓他轉型去做SLG,我覺得至少要給他三年的試錯成本,而且要保證他經歷了三年失敗,他還有信心和興趣去繼續嘗試。因為他三年失敗,他的收益會受影響,研發的激勵永遠跟成功產品的分紅是有很大關系的,所以這一塊純靠內生確實是有難度的。
中國證券報:說到外延式并購,有的團隊在被上市公司并購后,在完成業績承諾后即退出,公司在維持團隊穩定性上有什么樣的措施?
李衛偉:這個問題確實有。但是我覺得不論是并購還是投資,多聊幾次,還是能深入了解對方的。為什么我們一開始就愿意做長線,因為我們最核心的團隊成員都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接觸游戲。最早玩的單機游戲是日本人做的三國系列,然后端游是韓國人做的傳奇,還有美國人做的魔獸。三國是中國人的東西,憑什么日本人做得這么出色,甚至傳播到東南亞,難道中國人會比日本人差?我覺得總有一天我們能超過他們,中國游戲人只要有這樣的夢想和使命感,我覺得未來我們就能做出更好的東西。
我并不擔心并購的穩定性。以前傳統產業去并購游戲公司,創始人不玩了,上市公司管理團隊因為不懂無法接盤。但是我們本身就是游戲公司,既使對方核心的兩三個股東退出,團隊里面總還有人愿意留下來一起做好項目。
中國證券報:內生發展與外延式并購這兩個抓手,公司未來會更側重通過哪些途徑來增強整體實力?
李衛偉:這個要看業務。我們投資了影視、動漫甚至VR類公司,這些肯定以外延式為主,因為公司基因很重要。現在公司核心團隊還是做游戲出身,比如轉型去做影視,也許能成功,但是成功的機率沒這么高。
但從游戲本身來說,我覺得投資我也會去做,但是你讓我現在再去并購一家游戲公司,可能未必那么現實。一方面是商譽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因為公司的規模已經足夠大,你給我承諾兩、三億元,其實對我的利潤意義不大,而且你又是同類型的。但如果是全新類型或者人工智能領域的,也許我還可以考慮。我們并購主要側重于偏短板類型的標的。
中國證券報:您覺得公司未來發展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李衛偉:我認為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讓公司從上到下,研發線、發行線都堅定地走精品長線策略,不去追求短期利益。我做出創新類型的產品,給予的激勵機制就是跟“換皮”不一樣,我可能給的分紅更高。我們認為只要堅持這個策略,10%的市場份額目標在未來兩到三年一定能實現。但如果你一不小心走錯了路,走快速迭代,未來的市場份額一定會下降。
15:26 | 江南布衣“源于雪域 絨于自然”探... |
15:10 | 普洛斯中國一季度運營穩健 |
14:25 | 斯凱奇宣布同意被3G資本收購 預計... |
14:20 | 年營收首破千億元 四川長虹加速AI... |
11:40 | “7天5板”牛股突發利空,開盤跌停... |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