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有名的窮地方能比2020年提前兩年實現決勝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任務呢?
道真人的拼搏永遠是前提。然而,毫無疑問的是,茅臺集團的幫助有力地推動了道真解決發展痛點,道真這只大婁山深處的弱鳥開始試飛。
▲2018年7月,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率集團公司班子成員到道真開展幫扶貧工作
▲2018年10月12日,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焱率隊赴道真,就結對幫扶工作開展情況,駐道真幫扶工作隊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走訪了解
//瞄準交通“痛點”——茅臺斥8000萬元重金幫扶小康路,大山深處盤旋的村組公路,成為人類交通史最壯觀的一幕。//
有人說,李白的蜀道難寫的是貴州,因為四川是盆地,而遵義在清代中期以前一直就屬于四川,蜀道之難難在貴州。
李白被貶時確實路過黔北,而大婁山就是把貴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分割開的分水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就是一只棲息在大婁山深處的堅強的小小鳥。
▲三年時間,道真以茅臺集團幫扶資金為主體,實施了2000多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實現100%的行政村通油砼路、100%原建制村通達目標
絕大數人對張家界的險峻有深刻的印象,巧的是,道真就夾在大婁山和武陵山之間。對比之下,武陵山主體的海拔1000米左右,而大婁山中支海拔一般在1400-1600米之間,常見1900米以上的高峰。
另一個例子是,這里號稱“銀杉之鄉”。銀杉是三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后殘留下來的稀世珍寶,“似松非松,似杉非杉”,曾在全球植物學界引起巨大的轟動。銀杉只生長在海拔940-1870米的地帶,但在道真,你經常會看到這種在陽光下折射著銀色光芒的精靈植物長在半山腰上,那么,山有多高就可想而知。
有人就有路,山再高也有路。但這樣的路,極其艱辛,極其曲折,極其緩慢,和平原不可同日而語。
每一個跑步賽手都在拐彎時爭奪最內測的賽道,只為最大程度減少彎道距離,但是,對道真深山的貧困群眾來說,上天給了最大的彎道,別無選擇。在3天的采訪中,記者跑了6個點,每天十幾個小時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翻山越嶺。
但是,再難的彎道,道真人也咬緊牙關挺過去。
瞄準這一“痛點”,茅臺集團從進入道真幫扶伊始,一次性落實幫扶資金3000萬元;并且,為道真擔保貸款3億元,負責支付3年貸款全額貼息約5000萬元,幫助道真打響“小康路建設攻堅戰”。
近年來,道真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為3729公里,其中鄉道496公里、村道964公里、通組公路1316公里,30戶以上村民組都開通了硬化路。
2015年7月起,由茅臺集團支持的小康路建設全面鋪開。三年時間,道真以茅臺集團幫扶資金為主體,實施了2000多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實現100%的行政村通油砼路、100%原建制村通達目標,極大地緩解了群眾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為同步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路是不可忽視的亮點,成了脫貧攻堅“打通最后一公里”最直接的抓手。目前,道真修通產業公路250公里,今年計劃實施150公里。加上1300多公里的通組公路和對外高速公路網絡,保證農產品暢通無阻地及時出山,讓市民吃上新鮮菜。
“像抓茅臺發展一樣抓扶貧,爭當扶貧行動的標桿。”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說,“我們今天所做的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造福道真人民,更是為實現中國小康夢做最具體、最直接的貢獻。”
//瞄準產業“痛點”——地還是那塊地,種的東西不同了,荒蕪的被喚醒了//
舊城鎮是唐代珍州治所所在地,小鎮背靠雄偉的大山,芙蓉江繞著小鎮而過。山水成為護衛家園的天塹。歷史的塵埃難以觸摸,但小鎮的格局依然清晰地昭告了歷史的輝煌和筑城的智慧。
▲初冬時節,在河西村,梯田里的花菜和晚熟甜玉米依然一片青翠
河西村,顧名思義,就是舊城鎮芙蓉江西面的村落。俗話說,隔河千里,就是感嘆交通阻隔的痛苦。過去,由于過河的橋是危橋,大宗運輸成了難題。現在,光輝組的最后兩公里水泥公路正在建設中,通到各個村小組的公路已經有五六十公里。
茅臺集團駐河西村第一書記胡備說,25度以上的坡地種植李子2600多畝,秋季種植花菜600畝。285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資金由幫扶單位解決,在培訓方面邀請專業人員深入到組現場教授。
在三塘組,初冬落日灑下微茫的余暉,為大山和坡地勾勒出朦朧的輪廓,梯田里的花菜和晚熟甜玉米依然一片青翠。
已往,這里的景象早已是收完西瓜或玉米之后一片蕭索的荒坡;路通了以后,來自福建的投資商進入,除了夏季種西瓜,還可以接著種兩岔花菜。晚熟甜玉米是今年第一次試種,結果表明,這里很適合晚熟甜玉米。
▲茅臺基層黨支部積極開展結對幫扶
河口鎮幸民村的蔬菜基地上,一條今年才修好的產業路從半山腰直抵山谷的深處。這是一片幾百畝的坡地,紫甘藍、花椰菜正在生長。過去,村民種點玉米,秋收過后是一片荒蕪。
受益于交通改變,玉溪鎮池村的山坡荒地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池村是遵義市市級貧困村,按建檔立卡戶計算貧困率高達27%。村委會還在一棟1976年造的木板房里辦公,雖然粉刷得還算樸素干凈,但踩在閣樓的木板上就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
按理說,土地是珍貴資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國尤其如此。但是,在池村情況就大不一樣。池村不到3000人,擁有1.7萬畝土地,水田占五分之一,人均接近6畝地。可是,進村的道路太難,又遠,同時因為缺水,發展農業非常困難,土地撂荒不少。
這種奇怪的現象終于被改變了。在政府和茅臺集團扶貧資金的幫助下,進池村的路大為改善,路貼著懸崖邊緣盤旋往復。
▲2018年11月25日,池村濃霧彌漫四散,在玄參加工廠下方,農民正在坡地上種貝母
路通了,農業就有希望了,農民開始搶著復墾荒土了。為了幫助村民掌握中藥材種植技術,茅臺集團專門從大學請來專家為農民培訓授課。
33歲的笪小松前幾年屢遭家庭變故,如今和身體不健全的老母親一起生活。幸運的是,村莊的變化給他帶來了新希望。他從珠三角回到池村老家從事種養,每年出欄200多頭豬,如果豬價正常,年利潤近10萬元;今年又在荒地上開始試種了6畝玄參,毛收入1萬余元,另外還有近3000元補貼。
貧困戶李柏勝去年開始種植玄參,8畝玄參凈收入1萬多元,今年擴大到二十六七畝;此外,還有十四五畝煙葉凈收入1萬多元。
相應地,池村出現了玄參粗加工工廠,在幾臺烘干機的旁邊,上千平米的水泥地上攤滿了剛收來的玄參。11月25日,池村濃霧彌漫四散,可視范圍只有一二十米,在玄參加工廠下方,四個農民正在坡地上種貝母,影影綽綽,忽隱忽現。
路通百業興。在道真的大山里面,這樣的哲理故事到處都可以看到。原來單純種來自己吃的玉米換成了商業性的農產品,荒蕪的土地又被鋤頭喚醒了,沉默的山區恢復了生機。
//瞄準觀念“痛點”——茅臺幫助鄉村塑造理念,菜不只是菜,商品化浪潮給農民帶來深刻影響//
2015年11月,茅臺集團出臺《基層黨組織結對幫扶道真縣貧困村工作方案》,確立“60·48”工程,即集團60個黨支部結對幫扶道真縣全部48個貧困村,以“支部共建”的方式實施幫扶,著力構建全員發力、全面覆蓋的幫扶格局。
比如,制酒二十一車間先后三次前往桃源村為貧困戶發放豬仔,幫扶資金累計達51萬元。桃源村貧困戶韓元培自從養上生態豬后,每年都有七八千元收入。其實,他沒有掏一分錢,茅臺每年免費送兩頭豬仔,另加1700元飼料費。“感謝政府、感謝茅臺的幫扶,我會把豬喂養好,爭取早日脫貧致富來回報他們。”
▲三年來道真處處都有茅臺集團幫扶的印記
道真縣委黨校駐池村第一書記冉進說,茅臺集團幫扶力度很大,“茅臺幫我們塑造理念,把企業管理理念植入到農村工作。”
池村有一村民組阻擾在另一村民組的項目,認為村里偏心一直關照那個組。茅臺集團駐村干部入駐后,在黨建宣講中了解到這一事情后,一方面勸導村民,各組自然條件不同,無法做到完全一樣;另一方面在該組根據村民種菜需要建設了兩個育苗大棚。
“家離駐村點太遠,有300多公里,我以村為家,無法照顧老婆、年幼孩子以及年邁的母親,對于家庭,心里始終有些愧疚。但是想到村里得到了發展,村里群眾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我心感到這一切都值得。”茅臺集團駐池村干部張丞在日記里寫道。如今,繼任者周啟康也很執著,每個村民組都到過,在家的農戶幾乎家家走到。
茅臺集團為三橋鎮斥資1290萬元建設300個菌類種植大棚,產權歸村里,建成后貧困戶可以免租金或者低租金入駐,目前已經建成45個大棚,16大棚投入生產。
▲茅臺集團1290萬元資金支持三橋鎮建設300個菌類種植大棚,貧困戶可以免租金或者低租金入駐,目前已經建成45個大棚,16大棚投入生產
據三橋鎮鎮長韋澤文介紹,原則上1個貧困戶申請1個棚,1個棚能帶動2個勞動力的就業。大棚數量完全能覆蓋所有貧困戶,考慮到有的貧困戶外出務工或者自種蔬菜,實際上大棚完全投產后本地勞動力還不夠,預計將拉動周邊村落的就業。
村民彭思財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回到老家種香菇。說起香菇,他頭頭是道,為來訪的客人介紹起如何從直徑和菌蓋來判斷香菇等級,達不到標準的或者畸形的就是菜菇。
香菇,這種再平常不過的真菌食品,在道真農民眼里逐漸有了商品和自吃的區別。在這片過去相當僻遠而過著傳統自給自足生活的土地上,產業革命和商品概念正在發生深刻的影響。
調整農產品結構,樹立商品觀念,茅臺集團幫扶隊和縣委縣政府的思路高度一致。大家一起算了一個賬:“一畝地可以先種一季煙草,再種一季辣椒,通過公司訂單保底收購的模式,每畝地的盈利能有五六千元,經濟作物上馬,比種玉米強多了!”
全縣正在實施“菜縣菇鄉”的農業產業革命。目前,全省已經有20萬畝蔬菜,惠及1.6萬貧困人口;還有20萬余畝中藥材、18萬畝茶葉等;食用菌已種植1100萬棒,4個菌類扶貧產業園正在推進,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億棒。
道真蔬菜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已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產品3個,獲得貴州省著名商標4個、名牌產品1個。花椰菜、辣椒、食用菌不僅直銷成渝,還遠銷北京、上海、武漢等國內重要城市,甚至出口東南亞、德國、非洲等地。
//瞄準農業硬件“痛點”——冷庫、智慧灌溉、游客中心,村民心里的“財神老爺”帶來了現代化設施//
1290萬元,茅臺集團為三橋鎮建設菌類種植大棚的錢是怎么算出來的?
▲茅臺集團幫扶資金支持建設的食用菌產業示范園
原來,1個大棚預算為4.3萬元,300個大棚累計就是1290萬元。不過,后來由于鋼材等物料價格上漲,大棚預算超支,地方政府又追加了不足部分。
如果說大棚不算新鮮事,那么,在平模山半山上看到冷庫,還是有點出人意料之外。
▲茅臺酒銷售公司支持建設的平模鎮蔬菜產業項目
平模社區是平模鎮政府所在地,社區主任馮在飛說,沒通車以前山上的居民出行困難,是平模社區最窮的地方。現在倒過來了,山上的群眾發展蔬菜產業,還有烤煙、中藥材、土雞等,成了社區最富的。
平模山的居民為什么能放心發展蔬菜產業,不用擔心運不出山的問題呢?除了修通水泥公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家門口就有冷庫。
兩年前,縣鎮兩級投入40萬元扶貧資金建設480平方米的冷庫,茅臺集團補足了10萬元資金缺口。只用了83天,冷庫就建好了,農民種菜積極性暴增,僅花菜種植面積當年就翻番,參與的100多戶貧困戶平均增收近六千元。
除了這個冷庫之外,茅臺集團60·48工程為道真修水窖、建凍庫、蓋大棚等募資1000余萬元。道真自治縣副縣長、茅臺集團駐道真扶貧隊副隊長吳華說:“平均每個支部20多萬元,這個非常不簡單。”
在河口鎮幸民村又是另一個景象,黨總支書記陳彥夫說,上半年因為旱災等原因影響,蔬菜收入不太理想。
不過,望天水的傳統農業也許將結束了,水旱從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陳彥夫指著冒出地面幾寸長的水泥樁說,這下面安裝的是自動灌溉水管,以后只要在電腦上操作,就能實現灌溉了。
最現代化的氣息,當數文家壩村。“幸福不是毛毛雨。”文家壩村民這兩年剛剛因“中國儺城”的旅游項目而一舉脫貧,又因茅臺集團的幫助,再次一舉邁進小康新生活。
為了幫助當地發展旅游,茅臺投入4000萬元統一改造村容,村民房子裝修外立面,所有院壩鋪設青石板,村內所有道路實現硬化。此外,還為村里解決文化廣場和游客中心的硬件設施,讓游客享受更好的服務。文化廣場已經初具雛形,游客中心工地上打樁機的巨響回蕩在山谷中,工人們正在扎直徑一米多的鋼筋籠子。
龐生強身后是今年才統一裝修好的三層房子,院壩中停放著黑色的大眾轎車,他正對著水龍頭搓洗一只鴿子,準備燉給上幼兒園的兒子吃。
▲茅臺集團幫扶文家壩村小康村建設正如火如荼
去年以來,文家壩村的家庭旅館和農家樂紛紛開業。60多歲的龐興科說,生意非常好,十多間客房,七八月份每個月收入八九千元。有位重慶客人一家三代住了一個多月,還預訂了明年避暑的房間。
說到現在的生活,龐興科咧開缺了一顆牙的嘴笑著說,“滿意。”他說,“我們是經過生活緊張的人,現在每天不吃肉不行,成了生活習慣。”
龐興輝的生活更是奇跡般的180度大逆轉。兩年前,他還是絕對的貧困戶,在工地干活造成一只腿粉碎性骨折,工地老板跑了,治療大半年花了近5萬元,隨后老婆又生病,向親朋好友借了一屁股債。
轉運是去年開始,兩口子瞄準游客,把自家兩層樓房子改造成農家樂。開張一年毛收入大概有35萬元,純利潤10多萬元。龐興輝徹底還清了各種債務,不但一舉脫了貧困,還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茅臺集團基層黨支部黨員捐款建設的飲水工程
龐興輝說,他致富有3大秘密:第一個秘密是高速公路離重慶近;第二個秘密是扶貧政策的支持讓他有能力改建農家樂;第三個秘密是茅臺,投資幫助改善村里的旅游接待設施,茅臺駐村隊員還幫助他分析發展,鼓勵辦農家樂。
脫貧也不脫鉤,茅臺大愛助道真試飛
道真的變化,道真人最清楚。道真的老干部說,這五年發展最快,突飛猛進,甚至翻天覆地。
2017年,道真位列全省扶貧成效考核“好”的等次,是全省連續兩年獲評為“好”的五個縣之一。
2016年,在全省5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名列第一名,榮獲“中國扶貧——政府創新獎”。
2015年,貴州省“減貧摘帽”驗收組評價,道真“減得最精彩,減得最真實”。
精彩在哪,原因何在?
2014年底,縣委書記劉東明從福建來道真履職,隨身攜帶著習近平總書記撰寫的《擺脫貧困》。這本書記錄了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地區擔任地委書記時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書中提出了“‘弱鳥’能否先飛?如何先飛”這個擺脫貧困的關鍵問題。“到了道真,我馬上就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我們的鄉干部、村干部,首先從改變各級黨政干部的領導觀念開始。”
道真GDP從2013年的32億元增加到去年的65億元,實現翻番。2013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56億元,2017年超過104億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道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去年提高到9178元,相比2013年增長1.9倍;而且,在這段時期居民收入增長1.5倍,也就是說農民增收速度比居民快了將近一倍,有力地縮短了城鄉差距。
▲2018年11月12日,茅臺集團與道真自治縣幫扶工作座談會上,茅臺集團表示,將再拿出1億元對道真進行幫扶,用于住房保障基礎設施建設
這幾年,道真每年脫貧人口上萬。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6萬多降低到2018年的551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81%,確保今年實現脫貧。
道真要脫貧,這可是大好事大喜事,對茅臺集團來說也實現了對省委幫扶工作“不脫貧不脫鉤”的承諾。三年來,茅臺集團已經累計為道真幫扶1.5億余元。可是,茅臺絲毫沒有鳴金收兵的意思,反而快馬加鞭。
▲2018年11月,茅臺經銷商加入幫扶工作中,捐贈資金支持平模鎮敬老院建設
11月12日,李保芳在雙方座談會上表示,將再拿出1億元對道真進行幫扶,用于住房保障基礎設施建設。
李保芳說,“茅臺不能見好就收,要好上加好,需要最后再燒一把大火,才能把工作抓上去。錢多不一定能買到滿意,但茅臺對道真的幫扶,道真人民是滿意的。茅臺對道真的幫扶勝利在望,最后的沖刺要保持后勁,要堅持脫貧不要脫鉤。”
劉東明深表謝意,他說,三年來道真處處都有茅臺集團幫扶的印記,“感恩發自肺腑,大愛者將被人民鐘情。” (CIS)
15:26 | 江南布衣“源于雪域 絨于自然”探... |
15:10 | 普洛斯中國一季度運營穩健 |
14:25 | 斯凱奇宣布同意被3G資本收購 預計... |
14:20 | 年營收首破千億元 四川長虹加速AI... |
11:40 | “7天5板”牛股突發利空,開盤跌停... |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