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概念炒作不是新鮮事物,也非A股專利。一直以來,股價短期內波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既包含了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預測,也有對某些重大事項未來影響的預期。如總統選舉、原油價格、區塊鏈、量化寬松、槍擊事件等對美國股市刺激明顯,甚至某些重要人物的發言、推文也會擾動市場,韓國、臺灣等市場也經歷過類似概念股投機炒作的困擾。
近期,A股ST板塊公司股票價格整體漲幅有所放大,*ST達志、*ST兆新等少數流通市值小、價格低、基本面差的股票,股價短期快速上漲,炒作現象較為突出,受到市場高度關注。但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其背后的邏輯絕非“炒作”二字那么簡單。
“博傻”游戲為何頻頻上演?
無論是荷蘭的郁金香泡沫,還是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抑或是英國的南海股票泡沫,其背后均指向了一個道理——“投機”與“賭徒心理”對市場的擾亂,能傳達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多個層面,造成嚴重的破壞。
這也是當前中央嚴厲打擊證券違法違規活動、證監會不斷出臺完善優勝劣汰市場機制、交易所終止上市公司數量屢創新高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但投機者卻對這一事實熟視無睹,一如既往重復昨天的故事。
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根源——買賣ST股真的可以賺錢嗎?
ST與*ST這個符號本身就是高風險的代名詞,投資者心里應該非常清楚這類公司基本面差、主業羸弱、風險高企,隨時有墜落懸崖的可能性。
但是也恰恰是這一點,讓投機者產生了前進一步或可咸魚翻生、海闊天空的“期望”,即便無法完成重組,還可以“賭”公司保殼,如不幸遭遇退市摘牌,到那時候自己也一定可以提前跑路、溜之大吉。
據統計,今年以來,A股32家ST類公司股票價格漲停天數超過20天,其中*ST眾泰、*ST節能漲停天數分別達到55天和45天,區間漲跌幅超過200%。為博取股價波動的價差收益,游資接力炒作并誘發眾多散戶參與,進一步強化跟風炒作的群體效應。
看上去,炒作這些市值小、價格低、存在跌幅限制的股票,似乎是一項不錯的投資決策,但是事實卻是偏離基本面的持續上漲,背后的風險可能更大。
這些蜂擁而至的“投機資金”或許并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么聰明。
ST板塊被炒作的焦點在于該類公司在摘星脫帽或恢復上市之后股價連續上漲的可能性,通常快進快出,反復炒作。不過,投資者之間博弈路徑和結果往往具有巨大不確定性,從博弈論的角度,即在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實下做出個人看似合理的決定,可能導致集體不理性的結果——似乎所有人都不覺得自己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
記者注意到,且不論公司是否能夠摘星脫帽,即便最終如愿以償,但結果并非期待中的那般美好。據統計,截至6月15日,A股75家公司摘星脫帽后5個交易日內平均漲跌幅僅為4.81%,近一半的公司漲跌幅為負值。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所說,系統性的非理性行為和樂觀情緒高漲都會導致泡沫,這時人們普遍會低估風險,最后“騙子和笨蛋領著一群糊涂的聰明人越走越遠”。
多管齊下引導投資者“回歸正途”
面對將嚴重擾亂市場定價機制,且對投資者“百害而難得利”的“擊鼓傳花”游戲,投資者要提高自身對炒作行為危害性的認識,克服人性中動物精神的致命弱點,而除此之外,有效的監管機制也必不可少。
近年來,對于市場炒作亂象,監管層在股票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建設等方面一直都保持密切關注,通過持續完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交易制度、信息披露、日常監測等各項制度以及加大執法打擊力度等措施,多維度、全方位壓縮市場投機炒作空間,維護市場正常交易秩序。
監管機構多次公開向廣大投資者“喊話”,提醒投資者理性投資,警惕交易風險,并將短期內價格大幅波動、涉嫌市場操縱、進入退市整理期等ST股票列入重點股票名單進行重點監控。
如2020年8月27日和9月8日,天山生物觸發嚴重異常波動標準和異常波動標準,深交所對該股交易持續重點監控,通過官網向市場公開散戶為主、交易賬戶多且金額小、短線買賣、持股集中度下降等股票交易特征,同時要求公司股票2次停牌核查,提醒投資者樹立風險意識,切忌炒小炒差。
在信息披露層面,對于利用熱點概念進行炒作和誤導投資者的違法違規行為,監管層更是堅決出“重拳”打擊。
去年新冠疫情暴發后,部分上市公司通過信息披露公告、投資者互動易等渠道炒作疫苗、口罩等熱點概念,引發股價異常波動,給市場造成惡劣影響。對于此類挑戰市場底線的行為,監管機構多次發出問詢函、關注函等提示市場風險,同時從快采取紀律處分措施,2020年對數十單涉嫌“炒概念、蹭熱點”的信息披露違規案件予以紀律處分,彰顯對惡意擾亂市場秩序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的決心。
去年底發布的退市新規放開退市股票首日漲跌幅限制、縮減退市整理期間等安排,也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市場理性投資,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同時,通過設立風險警示板進一步強化風險揭示,從投資者門檻、交易金額、漲跌幅限制、停牌機制等方面給*ST或ST股票炒作降溫。
投資者保護需要多方“合力”
話說回來,所謂投資者保護,不能只依賴監管部門立法執法,更多是要靠每個投資者自身建立起理性投資、買者自負的風險意識。
近年來,更多積極的變化已在發生,A股投資者結構中機構投資者扮演的角色正愈發重要。據Wind統計,截至2021年一季度,A股持股的機構投資者為70,157個,持股數量為3.42萬億股,占A股公司股本總數的46.15%,持股市值為36.81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42.98%,機構投資者持股數量占比及持股市值占比均超四成。投資標的呈現一定程度的“馬太效應”,投資者結構趨向機構化,投資策略趨向“基本面化”和“價值化”。
展望未來,隨著資本市場全面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循環將加速形成。投資者只有把對財富的渴望轉換為對風險的敬畏,秉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性合規參與交易,摒棄僥幸投機心理,才能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而如果每個投資者都能建立起理性健康的投資理念,憑借“聚沙成塔”的效應,促進成熟理性投資文化和健康良好的市場生態形成,讓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真正發揮作用,讓績差股失去容身之所,這才是最有效的投資者保護,廣大投資者們也能在此過程中真正享受到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的紅利。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