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發生后,傷者還在醫院治療,就有“司法黃牛”找上門,主動把賠償一事“攬”上身——這看似“貼心”的服務背后,隱藏著一條不正當利益鏈。他們游走在交通事故處理、醫療救治、傷殘等級鑒定、保險理賠、司法訴訟等各個環節,不僅損害了當事人和保險公司的合法利益,也影響了司法公信力。
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獲悉,相關部門已草擬《關于規范涉及保險理賠司法鑒定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旨在堅決杜絕涉保司法鑒定中“司法黃牛”的暗箱操作,堅決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不斷提高司法鑒定質量和公信力,提升保險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
“司法黃牛”如何擾亂保險理賠
“司法黃牛”是業內對道路交通事故中通過給當事人就理賠、鑒定及訴訟等提供一系列不合法服務,牟取非法利益群體的一種稱呼。
近年來,社會上一些個人或咨詢公司打著“法律咨詢”“代辦鑒定”的旗號,利用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賠償流程、標準不熟悉,憑借信息不對稱,通過買斷、代理傷者索賠等方式,牟取不正當利益。
“司法黃牛”大多在交通事故受理點或醫院附近“蹲點”,為騙取當事人的信任,往往會先行墊付醫療費甚至提供來往接送服務。他們一般吹噓“打官司就是打關系”,在傷者向法院起訴、案件正式立案前就與傷者簽訂協議,達到收攬案件的目的。攬案之后,再低價聘請一些業務量較少的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出庭代理,以規避法院對公民代理的限制。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司法黃牛”牟取利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與傷者平分傷殘賠償金,他們會與鑒定機構、醫院等串通,通過偽造證據非法提高傷殘評定等級,得到高額賠償金后與傷者進行分成。二是以低價買斷傷者索賠權,買斷后傷者不需要自己處理維權事宜,只要配合“司法黃牛”進行傷殘的鑒定和訴訟等。
據了解,這些“司法黃牛”往往并非“雜牌軍”,而是擁有專業背景的律師,熟悉交通事故法律法規和各家保險公司的賠償政策,深諳訴訟流程。
聯手構建長效協作機制
業內人士坦言,“司法黃牛”猖獗多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產業鏈各個利益方的相互配合,環環相扣,僅僅掐住一頭是遠遠不夠的。
據了解,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通知》,已經考慮到了現狀。比如,要求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應當堅持科學、客觀、獨立、公正原則開展涉保司法鑒定,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非法干涉,不得有收受他人財物、接受請吃、出具虛假鑒定意見、牟取不正當利益等違法違規行為。
保險機構和當事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司法鑒定程序規則,不得干涉司法鑒定機構獨立、公正執業,不得與司法鑒定從業人員、相關組織或個人串通操控涉保司法鑒定牟利。保險機構從業人員不得違規兼任司法鑒定人。
為此《通知》要求,提倡保險機構和當事人應共同委托鑒定。保險機構應主動與當事人溝通,告知共同委托鑒定的意義、程序、法律后果等,協商選擇司法鑒定機構;無法協商一致的,雙方可在司法行政機關公告的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中隨機選擇。為防止“司法黃牛”對鑒定過程的干擾,保險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派員到場見證。
近年來,保險行業一直在不遺余力地開展打擊“司法黃牛”工作。多家大型財險公司還在一些分公司設立了人身傷害賠償聯合調解中心,通過把司法局、法院的工作人員邀請到保險公司直接調解、庭審,極大壓縮了“司法黃牛”的違法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司法行政機構與銀行保險監管部門合作構建信息共享機制、通報會商機制、糾紛解決機制、聯合執法機制,可有效打擊“司法黃牛”。
走正規理賠程序才是正道
要想從源頭上防范“司法黃牛”,仍須進一步加深社會公眾對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糾紛處理的認知。
保險業人士提醒,“司法黃牛”絕不是救星,正規理賠程序才是正道。“司法黃牛”的操作流程看似環環相扣,實則漏洞百出。首先,“司法黃牛”與傷者的協議不具備法律效應,一旦“司法黃牛”反悔,賠償款就會“雞飛蛋打”。其次,一旦騙局被識破,“司法黃牛”可能會“人間蒸發”,接下來收拾爛攤子的還是傷者本身,甚至還可能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