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年末中信證券宣布成立財富管理委員會開始,證券行業就掀起了新一輪的財富管理轉型熱潮。2019年,雖然證券市場成交回暖,但交易傭金率進一步下滑,這意味著行業以傳統經紀業務開戶引流的圈地時代終結了,財富管理轉型成為“道阻且長”的必然選項。
證券時報記者張婷婷
截至4月20日,共有27家上市券商披露2019年年報(含港股中金公司和國聯證券),結合年報數據,證券時報記者多方采訪券業資深人士,解析各公司財富管理轉型的真實進展。統計數據表明,券業財富管理依然處于初始階段,轉型成功言之尚早。
現階段處“泛財富管理”
多年來,每當資本市場行情低迷之時,證券行業就開始高喊財富管理轉型。簡而言之,就是盡量減少對通道交易的路徑依賴,憑借專業能力為客戶創造財富,但現實卻顯得“四不像”。那么,在當前環境下,哪些板塊收入可以歸入財富管理收入呢?
原銀河證券財富管理部總經理、現光大證券業務總監梁純良曾對記者表示,信用交易利息收入、代銷金融產品收入、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保證金利差等四個板塊收入結構平均化,將意味著財富管理轉型逐漸顯現成效。近期采訪過程中,有頭部券商財富管理負責人對此觀點表示贊同。
多家券商在年報中也披露了與上述類似的計算口徑,比如華泰證券稱,向各類客戶提供多元化財富管理服務,包括證券期貨期權經紀、金融產品銷售、資本中介等業務;財富管理基因濃厚的中金公司也表示,公司財富管理分部主要為各類客戶提供范圍廣泛的財富管理產品及服務,包括經紀服務、顧問服務、交易服務、資本中介服務及產品服務。
據上所述,記者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利息凈收入”為口徑計算出各家券商2019年的財富管理收入。
具體而言,剔除投行及資管業務收入后,手續費與傭金凈收入包括證券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期貨經紀業務凈收入、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等;利息凈收入主要包括兩融、股權質押回購、保證金息差等。
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得出,47億元是券商躋身財富管理收入前十的門檻。國泰君安證券以112.55億元的財富管理收入位居行業第一,中信證券以98.95億元收入位居第二,海通證券、銀河證券財富管理收入均超80億元,廣發證券、申萬宏源證券、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的財富管理收入也都在60億元之上。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并非真正意義的財富管理收入,而是“泛財富管理收入”。券商中國專欄作家、資深券商人士程峰對記者表示,嚴格意義來講,國內券商還沒有真正的財富管理收入,只能是放在財富管理口徑下的經紀業務收入,是過渡階段的財富管理收入,也即泛財富管理收入。
受訪人士均認同,在當前統計口徑下,有兩個指標可以判斷各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進展:一是代買賣證券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占比不斷下降;二是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占比不斷提升。
關鍵指標一:
七成券商代買賣占比升
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收入是券商最傳統的牌照業務,也是最典型的通道收入。多位券商資深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通道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比重下降,是券商財富管理順利轉型的一個標志。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25家券商的年報數據逐一梳理(剔除未披露相關數據的中金公司和國聯證券),發現有10家券商代買賣證券凈收入(含席位租賃)超過2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以62.87億元收入居首,國泰君安以50.87億元位居第二,銀河證券代買賣證券收入為40.59億元,排名第三。
從現有數據來看,19家券商代買賣證券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重都超過四成,占已披露年報券商比例達76%,證明券商財富管理轉型依然任重道遠。大券商中,中信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等券商代買賣證券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重超過50%。
由于2019年行情轉暖,雖然行業傭金率持續下滑,但是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代買賣證券凈收入同比均呈現正增長。有18家券商代買賣證券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例甚至在提升,東北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證券提升幅度超過10個百分點。2018年,華泰證券代買賣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例約為44.42%,2019年則提升至55.19%。
也有一些券商的該項占比在下滑,如國海證券代買賣收入雖然增加了24%,但是該項收入占比卻從135%下滑到30%,因利息凈收入大幅扭虧,主要是受會計準則調整影響。另外,西部證券、華安證券、南京證券、國元證券、華西證券等代買賣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也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
代買賣證券收入提升大概率是受行情轉暖因素影響,但是該項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例下降卻并不必然意味著財富管理轉型大有成效,或許是會計準則調整因素影響而推高利息凈收入,以致拉大財富管理收入基數,因此財富管理轉型成果仍需綜合考量。
關鍵指標二:
代銷收入占比最高僅8%
多位資深券商人士認為,代銷金融產品收入是現階段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衡量指標,該項收入的增加以及該項收入占財富管理比重的提升,體現了券商財富管理能力的增強。
就代銷金融產品凈收入這個指標來看,中信證券以絕對優勢領先業內,公司去年該項收入為8.03億元,約等同于第二至五名之和。光大證券、國信證券代銷金融產品凈收入均超2億元,廣發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該項收入均超1.5億元。
雖然對比財富管理收入來看,各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收入的體量并不大,但顯然仍是各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發力點。統計數據顯示,有19家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同比增長。因前年基數較小,西部證券2019年該項收入288.92萬元,同比增幅3.48倍;華西證券該項收入一年內從984萬元增至2455萬元,同比增加1.5倍;國金證券、國泰君安、中銀證券、廣發證券該收入也均有明顯增長。
據此,財富管理轉型最關鍵的指標已出爐,哪家券商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重在加大?據記者統計,已披露年報中,有11家券商代銷金融產品占財富管理收入比重在增加,其中國金證券2019年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比例為5.29%,較上一年度增加1.98個百分點,份額增加值居第一;中信證券該項比例為8.12%,位居行業第一,過去一年份額增加了0.71個百分點。
在以經紀業務見長的大型券商中,銀河證券、海通證券的代銷金融產品收入同比有所下滑,該項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的比重也在下降,華泰證券該項收入占財富管理收入比例基本持平。
被認為是“互聯網證券稀缺龍頭標的”的國金證券,是如何做到份額增加值居第一呢?該公司2014年開始發力互聯網,并與騰訊合作推出首個互聯網金融產品“傭金寶”,多年來經紀業務轉型風生水起,備受行業關注。國金證券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在品牌營銷及渠道推廣上,持續進行品牌傳播,強化平臺互動營銷;擴大銀行渠道覆蓋,新增互聯網合作渠道,通過業務聯動,精準營銷;同時,金融科技助力業務提升,實現各條線產品功能優化,并搭建了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提升科技運營效率。
中信證券在財富管理相關論述中則突出兩個詞,“客戶分級分類”與“金融科技驅動”,基本代表了行業共性。一方面,優化客戶分類分級服務體系,實現客戶差異化需求的精準識別與服務匹配,優化配置投資產品體系;另一方面,深度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自主打造集“產品銷售、投資顧問、資產配置”為一體的財富管理平臺。
有頭部券商財富管理負責人在梁純良觀點的基礎之上,建議把財富管理收入歸結為三部分:代銷金融產品收入、代買賣證券業務收入、利息凈收入。按此觀點分析,這也意味著,代銷金融產品的比重應進一步加大。
綜合來看,逾四成券商代銷金融產品占財富管理收入比重在增加,但整體占比依然偏低。從所有數據的指向來看,券業財富管理依然處于初始階段,轉型成功言之尚早。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