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蕊
從“老八股”到4000家上市公司,由不足24億至73.6萬億市值,中國資本市場30年實現了令人嘖嘖稱奇的指數式增長。在此之中,有著資本市場“超級聯系人”之稱的券商,無疑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
沒有金融機構能像券商一樣,與資本市場結合得如此絲絲入扣。相比于銀行、信托、保險等機構,券商的“中介”基因顯然更加強大,其客戶貫穿于一、二級市場,業務范圍涵蓋資金、資產、渠道、投資等各個方向,身影幾乎出沒于資本市場的各個交易環節,為資本市場這座大廈不斷添磚加瓦。
毫無疑問,全牌照優勢是券商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的重要護身符。借助產業鏈優勢,券商可以高效率、全方位對接資金端和資產端,為客戶提供包括零售經紀、投資銀行、信用交易、場外業務、國際業務、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生命鏈服務。
其中,投行業務是券商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也是為萬億資本市場篩選、輸送、養護優質資產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深滬兩市共有4082家上市公司,33512只上市證券,總市值達到了73.6萬億元……而這些資產幾乎都經過了券商投行的輔導、保薦、承銷。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繁榮,上市公司數量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快。尤其在注冊制的全面推行下,券商投行今年已成功為市場輸送300余只新股,在可預見的未來,更多企業會得到資本活水的灌溉。
在年初的疫情沖擊下,券商投行仍奔忙在抗疫一線。據中證協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末,券商累計承銷疫情防控公司債券104只,協助發行人實現專項融資1057.25億元。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挖掘優質資產,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券商研究部門則在投行之后,接過了優質資產價值發現的大旗。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2019年全年,國內有88家券商共4144位分析師,發布了167594份研報,共覆蓋2309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最高產的券商研究所日均產出近28份報告。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為公募、銀行、險資、私募等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投研參考,另一方面也為券商自身的投資顧問、資管業務、自營投資等業務提供了內部支持。
作為資本市場的橋梁,券商投行業務牽引著持續豐富的資產,經紀業務則連接著源源不斷的資金。Wind數據顯示,得益于今年火熱的交投氛圍,今年前11個月A股月均成交量高達1.38萬億股,月均成交額約16.94萬億元。即便是將時間周期拉長到最近10年,這組數字也分別為7539億股、9.15萬億元,顯示出券商經紀業務30年來在資本市場資金流動、資源分配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從資管新規的漸次落地,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外資合資等競爭者的入局,中國資管行業正在經歷大變局時代。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已達到10.26萬億元。有資深券商資管人士曾預言,當前資管行業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券商資管有望乘著“公募化”好風直沖云霄。
而在投資方面,近幾年隨著資本市場財富效應愈發突出,各類機構都在爭相獲取資本市場標準化的資產。而券商最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就在于持續獲取資本市場優質的標準化資產,在于整合投行、研究和財富管理服務,以連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為抓手,將企業客戶、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服務融合起來。
事實上,伴隨著業內如火如荼的財富管理轉型浪潮,更多券商開始將目光轉向業務整合。這也意味著,在理想狀態下,券商各個業務條線將形成一個完美閉環,既能通過投行、資管等業務,將有融資需求的資產設計為標準化金融產品,又能對接與之匹配的資金,同時還能提供交易、托管等一系列主經紀商類服務,為資本市場的投融資活動全方位保駕護航。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30年摸索前行的艱辛歷程,券商是穿針引線的針,是灌溉良田的渠,是忙碌于花叢中的蜜蜂。希望在未來的3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里,這針越發明亮,這渠越發通暢,這蜜蜂能催開更多鮮花。
11:40 | “7天5板”牛股突發利空,開盤跌停... |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