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6.8%,并創出2017年11月來新高。這一數據的發布引起了市場對PPI將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快速傳導的擔憂。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推動之下,國內PPI存在上升的合理性,但是高企的PPI會否快速向CPI傳導還將受到多重因素制約。
數據顯示,在PPI上漲的同時,4月份CPI同比上漲0.9%,不僅創出去年10月以來的新高,而且出現連續4個月同比漲幅回升的態勢。解剖具體數據可以發現,自年初以來CPI與PPI一直保持著“剪刀差”,1月至4月CPI同比漲幅僅為0.2%,而PPI則高達3.3%。“剪刀差”的存在與持續,說明今年以來CPI的上漲速度始終弱于PPI的上漲速度,并且就目前來看CPI的自身價格推動因素(消費品與服務)還并不十分強烈。
CPI與PPI雖然分別顯示著消費與生產領域物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動,但二者顯然不是處于絕緣狀態。一方面,PPI中的生產資料變動必然帶動CPI中任何一個權重因子的變化。比如作為生產資料的原油價格上漲就會直接增加CPI中豬肉、蔬菜等食品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PPI中的消費資料內容也與CPI的因子構成多有交集和重疊。比如食品、衣著、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費品等都是CPI中的重要因子。由此可以看出,PPI既可以在生產資料端通過上下游產業鏈對CPI進行價格傳導,也可以在消費資料環節通過消費品價格的變化直接引起CPI的變化。
在目前國內PPI統計的一攬子工業品中,生產資料占比75%,生活資料占比25%。在CPI統計的一攬子消費品和服務中,食品占比30%,工業消費品占比30%,服務占比40%。因此,無論從產業上下游關聯因素還是從重疊因素看,PPI對CPI的傳導路徑是客觀存在的。以4月份為例,由于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的有色金屬材料、黑色金屬材料與化工原料類價格出現全線大幅上漲,4月份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和筆記本電腦等工業消費品價格均出現了0.6%至1.0%的漲幅。
動態地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依然存在繼續上行的動能。一是主要經濟體的寬松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退出,并且許多國家的財政政策積極跟進,對于原材料、材料以及初級產品形成了不小需求,大宗商品價格由此獲得了流動性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二是隨著疫苗被不斷地投向市場,接種人群與免疫人群越來越多,全球疫情總體會不斷趨向好轉,宏觀經濟可能會出現提前復蘇,從而進一步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構成基礎性支持。三是疫情之下各國經濟的復蘇存在明顯的非均衡性,代表資源消費端的發達國家比代表資源生產端的發展中國家恢復得更好更早,供給端的生產力相對不足,也會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推升之力。
就我國來說,受制于部分自然資源稟賦稀缺等因素影響,海外大宗商品的上漲必然也會對國內的PPI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伴隨著全球大宗商品的上漲,加之全球經濟持續復蘇形成的需求共振,PPI接下來還會繼續攀升。但是,PPI能否持續不斷地上升,并最終傳導到CPI卻是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無論基于靜態情況還是跟蹤動態因子分析,PPI向CPI超大力度傳導的可能性并不大。從國外環境看,本輪大宗商品上漲除了流動性充足和需求上升外,也受到不少突發因素以及疫情長尾效應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因素也只是臨時性擾動,更長期的影響力在于,隨著疫苗對發展中國家覆蓋力度的增強,相關資源出口國的資源供給會得到有效修復與改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動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持續性基礎。不僅如此,當前大宗商品上漲態勢呈結構性而非整體性,除了有石油和黑色金屬等組成的生產資料價格漲勢明顯外,生活資料價格漲勢相對疲弱,由此決定了大宗商品對PPI的集合推力并不強大。
同時,PPI向CPI的傳導,離不開居民消費的牽線搭橋。目前來看,國內整體消費仍在恢復過程中。國內經濟復蘇的供給端好于需求端。同時,支持消費加速擴張的勢能還有待持續積蓄。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4月份的衣著、耐用消費品價格等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PPI的上漲并沒有在需求端形成共振。不僅如此,目前國內消費類商品在供給端總體呈現過剩狀態,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生產者對終端產品的漲價會倍加慎重,由此決定企業很難將上游原材料上漲的全部成本完全轉嫁給終端消費者,CPI即便出現上升也是幅度有限。
還有一點特別要強調的是,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在CPI與PPI保持同步狀態下,后者對前者的傳導才能大概率成功。作為影響CPI的一個重要分項,豬肉的價格已經開啟下行周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豬肉價格從今年年初的每公斤47.5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38.9元,降幅超過18%,且同比連續6個月下降后還存下行空間。在豬肉價格持續回調的情況下,國內CPI也很難有過頭表現。
央行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指出,近年來我國PPI向CPI的傳導關系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我國作為大型經濟體,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并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報告由此強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中國不存在長期通脹的基礎。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08:29 | 天地在線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 |
23:34 |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火鍋巨頭海底... |
23:34 | 老鋪黃金擬配股融資逾27億港元 80%... |
23:34 | 美的集團與海信集團建立戰略合作 ... |
23:34 | 硅料資產布局再收縮 弘元綠能擬轉... |
23:34 | 廣發銀行堅持服務大局 踐行使命更... |
23:34 | 多家A股養殖公司披露4月份銷售數據... |
23:34 | 2458家A股公司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
23:3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 |
23:34 | 防內卷 提升競爭力 | 輪胎產業:突... |
23:33 | 私募證券產品備案量連續兩個月破千... |
23:33 | 年內ETF凈流入額約2500億元 股票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