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華盛頓和一位頂級投資人士聊中國創新。這位在中國市場深耕二十多年的投資家坦言,“脫實向虛”依然是中國產業發展中值得警惕的問題。一方面,中國各種互聯網創新熱火朝天;但另一方面,制造業等實體產業的底子仍有待加強。
這一觀點和筆者近期在美國的觀察頗為契合。年初以來,美國舉辦了兩場重要的展會,一個是1月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超過1500家中國企業參展,一時間中國“神車”、中國“黑科技”備受矚目。另一個是1月中旬在底特律舉行的北美國際汽車展。筆者在展會上采訪三天,發現參展中國企業只有寥寥兩家,受關注度也相對較低。
在兩大北美年度最重要的展會上,是什么造成這種“冷熱”反差,而這種反差又折射出中國產業何種“虛實”問題,頗值得思考。
無論是在CES,還是在底特律車展,其實有一個相似的關注焦點——未來。什么是汽車行業的未來?什么是汽車行業技術發展的未來?兩大展會上參展廠商的答案大同小異:自動化和電動化。
不過,在CES上所討論的未來,和底特律車展上討論的未來,卻具有時間維度上的差別。CES上眼花繚亂的概念車和技術,瞄準的是10年、20年之后甚至是更遠的未來。在這種由高科技企業所描繪的未來中,自動駕駛的電動車不僅是交通運輸工具,也是移動娛樂終端、物聯網一環、大數據來源……
而在底特律車展上,雖然企業也在談論電動化和自動化的未來,但這種未來僅僅是三五年、至多不超過10年的未來。無論是在本屆展會上宣布投資110億美元開發電動車的福特,還是帶來純電動i3、混合動力i8跑車的寶馬,他們所考慮的未來是2022或2025。
不同的“未來觀”帶來對創新的不同理解。由科技企業主導的CES所展示的未來是顛覆性、革命性的。一些此前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一出現便帶來令人為之一驚的顛覆性產品,例如擁有橫貫中控臺的50英寸巨屏的拜騰汽車。這就是為什么CES給人一種遍地“黑科技”的直觀感受。
而在汽車廠商主導的底特律車展,未來更多是延續性的。在這里所看到的創新,是一種迭代創新,即通過一代一代產品升級來實現創新優化。
不同的未來觀、不同的創新理念,其背后是不同的技術力量和不同的資本力量。在CES,引起國際關注的中國企業大多是科技創新企業甚至是初創企業,他們的背后是風險投資資本。有些企業參展,是為展示技術,展示可能性,也是為更好吸引風投投資。
而在底特律,參展的均為汽車專業領域的傳統大企業,像福特、奔馳這樣的企業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以他們為中心,匯聚了無數零配件供應商、產業鏈、產業集群,其背后是產業資本。這些企業參展是為了展示產品,也是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
正是因為這種差別,CES上的很多企業很可能還沒有做出一件能讓消費者買單的產品,但他們可以吸引極大的關注,可能吸引到數額驚人的風險投資。這些企業即便失敗,損失的只是創業人的熱情和投資人的錢。
而在底特律車展上,所有廠商都在戰戰兢兢地做著實實在在的產品。如果產品失敗、發展路線出現偏差,或者是一場經濟危機,可能會毀掉一個百年企業;而一個企業倒下,背后是一整條供應鏈的倒下,是無數工人的失業。
中國企業在CES上的“熱”,與在底特律車展上的“冷”,由此可以得到合理解釋。中國擁有大量具有全球背景、全球眼光的科技創新企業,擁有全球罕見的創新動力和企業家精神,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都希望通過革命性的科技創新,來實現“彎道超車”。但中國的制造業基礎和品牌建設,和美日歐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北美國際汽車展執行董事羅德·艾伯特對筆者說,中國企業在新能源、互聯網和自動駕駛方面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不過,要將這種優勢轉化為消費者愿意購買的具體產品,并通過合理供應鏈、合理產能以合理的價格生產出來,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才是真正的難關所在。如果不能實現這種突破,那么在CES上的熱潮只不過是“創新泡沫”罷了。
在CES上吸引眼球,需要有“講故事”能力;而在底特律車展上吸引眼球,要有“做產品”能力。從拉斯維加斯到底特律,實則就是從“講故事”能力到“做產品”能力的邁進。中國企業CES上大熱,值得慶賀;但中國企業在底特律車展的冷清,同樣值得深思。
回到最初的話題,北美兩大展會中國企業的“冷熱反差”所折射出的中國產業發展的“虛實反差”,有何警示意義?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中國的國際知名企業,會發現大多數可能都是并不生產具體產品的平臺型企業,如最著名的BAT(百度、阿里、騰訊)。
這些企業的成功吸引了驚人的資本、人才和輿論關注,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創新性大于傳承性。但另一方面,任何國家的實體產業基礎,均是傳承性大于創新性。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如何尋獲一個合理的平衡點至關重要。
11:40 | “7天5板”牛股突發利空,開盤跌停... |
10:58 | 穩進提質繪新篇 中誠信托2024年報... |
10:46 | 淘寶閃購上線6天:外賣單日訂單量... |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